縱馬崑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23、這才叫大片,這才叫節奏!(二合一),華娛那年十八,縱馬崑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前世《赤壁》的脈絡,開始就是曹操班師回朝,然後讓漢獻帝下詔伐吳,隨即揮師南下。畫面一轉,就到了長坂坡大戰,把劉備打得一敗塗地。而後諸葛亮分析形勢,到東吳遊說。面對踟躕不定的孫權,和絕大部分心慌意亂的一眾吳臣,諸葛亮舌戰群儒。
諸葛亮的激將之法,讓原本舉棋不定的孫權開始向主戰派傾斜,而後諸葛亮去見在赤壁練兵的周瑜,兩人達成默契,中間穿插周瑜的馬難產、周瑜幫助孫權找回自信、周瑜跟小喬的床戲等等,而曹操那邊得到蔡瑁等水軍,豪氣沖天,再後來雙方在陸地上打了一場騎兵的接觸戰。
這場小規模戰役以東吳勝利告終,在這之後,就是一場東吳的慶功宴,穿插著給孫尚香和劉備說媒,曹軍那邊以佟大圍演的孫叔才踢蹴鞠這種小情節,然後……就完了。
而實際上,把上部的水分擠掉,連一半估計都剩不下,其他都是看似有伏筆,其實都是牽強附會的硬湊情節。
比如讓周瑜和諸葛亮想到曹軍不熟悉水性有啟發,竟然透過孫尚香——她把一隻龜從水缸裡撈出來,說:“這隻山龜把它放水裡幹什麼”。
用腳都能想到的道理,需要設定這樣一個巧合給他們啟發?把周瑜和諸葛亮當智障,還是怕觀眾看不懂?
而陸恆的《赤壁》,則是基本按照赤壁之戰的順序。
情節不會像他那麼突兀,偶爾來一下蹦跳,臺詞也不會像他那麼隨意,時不時搞一句現代口吻的玩笑——太讓人跳戲。
陸恆版本的情節是這樣的——
開始是曹操北征烏丸,透過金戈鐵馬橫掃一片的簡短鏡頭,刻畫曹軍的所向披靡,然後攜裹王霸之氣班師回朝,而朝堂之上,寥寥幾句就壓得漢獻帝囁嚅著下詔,雖然孔融反對,但卻被殺了祭旗。
專橫跋扈!
隨即曹軍揮師南下,駐守荊州的劉琮嚇得魂不附體,在蒯越、蔡瑁等人的勸說下伏地而降,曹操也得到了蔡瑁他們的水軍和無數戰艦,如虎添翼氣勢更盛。
隨後畫面轉到東吳,得到訊息的反應,大臣懼怕紛紛勸說投降,而周瑜分析利弊,斥責他們,表示寧死不降。孫權非常矛盾,周瑜跟他一番詳談,希望他繼承先主遺志,振作應對。
周瑜隨後去了夏口駐兵,更加緊迫的操練和募集士兵,同時發動人馬籌備糧草,又派魯肅去探查虛實。
另一邊,後知後覺的劉備,直到曹操進駐新野才知道這件事,劉備捨棄樊城逃跑,曹操擔心他們搶佔先機,派騎兵在長坂坡追上,一番激戰打得劉備落魄而逃,其間穿插趙雲的勇武和忠心耿耿,隨後諸葛亮分析形勢,這個時候,魯肅到來。
諸葛亮隨魯肅去見周瑜,兩人發表對時局的看法,以及對曹操虛實的判斷:
“曹軍長途跋涉,又連年征戰非常疲乏,而且大部分都是步兵小部分騎兵,不識水性,雖然得到荊州蔡瑁等人水軍,但因為剛剛納降還心有疑慮。”
“至於號稱的八十萬,其實不然,曹操所率領的舊部不過十五六萬人,新接收的劉表舊部,至多有七八萬人,所以最多不超過三十萬人,還不是配合默契的軍隊。”
周瑜斷言:“以疲憊計程車卒,駕馭心懷猜疑的部眾,人數雖多,卻並沒有什麼可怕的。我只要有五萬精兵,就足以制服敵軍。”
諸葛亮也道:“劉豫州雖然在長坂坡大敗,但現在陸續回來的部將和關羽的水軍加起來有一萬精兵,劉琦集結江夏郡的戰士,也不下一萬人。”
“我們兩方相加,也有七八萬精兵,兵貴精不在多,再者我們以逸待勞,又通水性,大事可成!”
兩人越說越興奮,把酒言歡,暢聊形勢,非常投機。
換到節奏上來,一開始北征烏丸的戰爭是“起”,那麼揮師南下劉琮的望風而降,和東吳的惴惴不安就是“伏”,到長坂坡之戰又“起”——這個起不是說作為主角一方的勝利,而是戰爭場面就是情節上的高潮。
起伏有序,詳略得當,情節按照史實和過程有條不紊的推進,也不斷拔高觀眾的期待。
接下來,就是周瑜和魯肅帶著諸葛亮去見孫權,面對眾大臣的聒噪,諸葛亮舌戰群儒,最後以孫權抽出佩刀砍斷面前的奏案:“有膽敢再言降曹者,猶如此案!”
一時間,大殿內噤若寒蟬,鏡頭掃向面容冷肅的孫權,和一臉自信的周瑜,以及微微一笑的諸葛亮,就是他們三人不同的心境。
而後周瑜回到府邸,這個時候,小喬才出場!
之前大殿上舌戰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