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馬崑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93、殺青,霓虹又加一分(二合一),華娛那年十八,縱馬崑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她對他好奇,而且還問有沒有對自己好奇的時候,那就更危險了,這一點,唐代盧綸的那首《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二》,大概就是晚上的寫照。
從詩裡的夜到平明,陸恆想到了之前的邱舒貞,也想到了後來的張柏之。
三代港片boss,陸恆一一通關。
片場大部分時候,都沒有外人想得那麼有趣,總是很枯燥,不僅僅是身體上連軸轉的疲累,還有心理上的消耗——想要演好的話。
在這種狀況下,就像一個封閉空間,對外面接觸太少,劇組自己就成了一個小圈子——日子久了,難免就產生一些不一樣的情緒。
不過那些都是工作之外的消遣,對他們來說,跟普通人下班後喝酒打牌也沒有太大區別,但到了工作上,該認真還是認真。
劇組裡,其實除了陸恆、王組賢和宮澤理惠這三個影視演員,以及一個小豆丁湯孟佳外,其他人都是從這邊請來的崑劇和越劇演員。
演二管家的叫趙志剛,他是浙省的越劇藝術家,有‘越劇王子’的美譽,四年後,剛剛四十歲的他,就拿下了當年梅花獎的榜首。
還有榮家那幾個姨太太,都是戲劇演員,同時還在劇組擔任王組賢和翠花的戲曲老師,包括後期配音的唱腔,都需要她們完成。
這部戲的旁白,是林清霞說的,其中有一句說的很寒涼:
“表哥祝壽,花了兩千銀元,而翠花的生日,她自己都快不記得了……”
旁白都是以榮蘭的口吻,所以這個表哥,就是榮府的老爺。
連自己都不記得了,得多少年沒過生日?
儘管翠花不記得生日,但榮蘭記得,她讓翠花的女兒慧珠幫她把翠花帶到園子裡,突然現身,以柳夢梅的扮相唱一曲,為她過生日。
這樣一個小小的紀念,就讓翠花驚喜不已,心也跟榮蘭貼得更近了。
說到底,還是宅院深深,壓抑重重。
楊凡跟霍建起一樣,都是攝影美術方面出身,對鏡頭、色彩的掌控非常有經驗。
在楊凡的手中,透過府裡一些刻板的規矩,昏暗的格調,以及陳舊的木宅,來彰顯這種沉悶壓抑。
秋冬之際的姑蘇,就像華夏人對它的印象一樣,朦朦朧朧的,都知道,但又不是那麼真切,似曾相識的親近感,又有些清冷的距離。
之所以選擇這個時候拍,導演楊凡也有他的理由,那就是格調和意境。
“這是一個悲劇,或者說有些黯淡的凋零氣氛,秋冬之際的陰天,江南本來就有些陰沉沉的,再加上院子裡那些蕭瑟景象,更能烘托出那種感覺。”
楊凡最後還笑了:“這樣一來,後期的調色還能省點功夫。”
很多電影,尤其是文藝片,就像人們看到的v差不多,後期都會調暗,而且色彩呈現出要麼黃昏的色彩,要麼天矇矇亮、或者陰雨天的那種暗青色。
電影畫面講究氣氛,畫面拍成正白的,觀眾看了只會覺得乾巴巴,這就是未來某些網紅拍的小短劇,和電影的差別。
“再複雜一點的話,其實“黃-青”這兩種顏色,在電影裡往往不是單獨出現,而是作為一個色彩組合成對出現的。”
“攝影上叫色溫反差。這樣做一個原因是為了突出主體。”
陸恆問,楊凡也知無不言,以為陸恆也想當導演。
但陸恆想的卻是,這裡有柳夢梅,是不是又可以順勢薅一下王力宏那首《在梅邊》,然後順勢搞起來華夏風,把小周繼續薅一薅。
“為了讓人臉突出,調色的時候慣用的手法,就是把環境調成青綠的冷色,但人臉仍舊調回正常的膚色。”楊凡繼續說道。
“尤其是膠片時代,區域性調色還不那麼方便的時候,冷光的環境下,為了不把人臉拍成豬肝色,人物的面部光都是需要單獨用一個暖光源去做的。”
“而且電影拍攝的時候,不光人臉,包括電影道具都要挑選顏色,一般都是暖色道具,可以讓它們在青綠的環境裡更加顯得突出。”
“當然,還有像我之前說的,烘托氣氛。”
關於細節,楊凡設定的也挺多的。
家裡的大管家,接連賣掉家裡值錢的古董,有宮裡的,還有當年家業繁盛時買的洋貨——沒落了,當賣家產。
而這一幕,以翠花的視角來體現,鏡頭她沒有說話,連嘆息聲都沒有,就是有些木然的注視,然後默默轉身,一種無奈的沉悶就顯現出來。
除此之外,還有太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