珩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6章 貴族體系,唯我中華,珩毅,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外界的變化影響不了中華帝國的發展,興華二年即將結束,又一年即將過去,帝國國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不小的進步,可謂是安居樂業,帝國境內的富人也越來越多。
一年一度的國慶日即將到來,這是一個舉國歡慶的日子,隨著日子一天天臨近,帝國一小部分人的內心越加激動。
帝國上層社會流傳著一個從龍城傳出來的訊息,皇帝將冊封貴族,可信度很高,說不定他們也會被冊封成貴族,即使是被封為最低的貴族爵位也是一個天大的驚喜。
顏學義要冊封貴族的事情是真的,這件事情在中華帝國成立的時候就已經在進行準備,原本在今年國慶日冊封貴族,但是今年的國慶日要進行大閱兵,又要進行受軍銜儀式,冊封貴族的事情就拖延下去,不過拖延一年,也使得中華帝國的貴族體系更加完善。
古往今來,社會上都有兩種階級,一種是平民階級,一種是特權階級,特權階級換句話說就是統治者和貴族,統治者至高無上,貴族則享受著無數特權。
某些人常說“人人平等”,實際上特權階級從未消失,既然特權階級從未消失,還不如將特權階級列出來,享受普通人的仰望,但是也要為普通人留有成為特權階級的道路,讓普通人去努力奮鬥,否則很有可能使得國家混亂。
中華帝國的貴族爵位主要有五種,從大到小依次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看到這五個爵位,往往會讓人想到英國的貴族體系,中華帝國當然不會照抄英國的貴族體系,公侯伯子男貴族體系屬於中國獨有,一些中國人將這五個爵位和英國的爵位相對應,實際上兩者是不一樣的。
在中國古代周朝時,就已經出現公侯伯子男貴族體系,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
此後的一些朝代也多有使用公侯伯子男貴族體系,滿清王朝亦使用過。
中華帝國傳承中華民族文化,也使用公侯伯子男貴族體系。
貴族體系按照爵位劃分有五種,不過貴族體系還可以按照傳承製度劃分,分別是:一等世襲罔替、二等世襲遞降、三等終身制。(比如說受封二等子爵)
世襲罔替即為世襲次數無限,而且承襲者承襲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世襲遞降則為世襲次數有限,而且每承襲一次,承襲者只能承襲較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級的爵位,男爵時候,將革除貴族爵位,成為普通人;終身制,則是爵位不世襲。
與此同時出現一個詞“血緣”,只有兩者有血緣關係的人才能繼承爵位,先父傳子,若無子孫後代,再傳兄弟,若是沒有兄弟,也可以傳兄弟的子孫後代,女子暫時不能受封成為貴族。
三等五階,這便是中華帝國的貴族體系,對於一些大家族來說,一個三等公爵甚至趕不上一個一等男爵,只要後代不出現什麼大錯誤,一個世襲罔替的一等男爵可以讓一個家族生存下去,而三等公爵,一旦其死去,爵位消失,其家族的未來情況未可知。
貴族的特權有不少,比如說貴族有俸祿、違反法律按照爵位在一定程度上削減懲罰(削減次數有限,若是罪大惡極,則削減罪行)、御賜宅邸等等。
三等五階只是中華帝國貴族體系的主要部分,在三等五階之上還有親王和公主,用來冊封皇帝的兒子和女兒。
在三等五階之下也有士族和勳爵。
士族和勳爵都是名譽貴族,按照級別大小劃分依次是男爵、士族、勳爵、公民。
士族是屬於軍人專有的名譽貴族爵位,凡是尉官和校官都可以列入士族,士族擁有一定的特權,但是要比男爵少,身為軍人,他們保家衛國,擁有一定的特權,是符合的,而將軍銜的軍人,將受封真正的貴族爵位。
勳爵和士族有很大的不同,雖然兩者都是名譽貴族,但是勳爵沒有任何特權,和公民一樣,要說勳爵特殊的地方,就只有“勳爵”這麼一個名譽貴族的稱號。
勳爵是專門為富人設定的一個名譽爵位,富人們想要獲得沒有任何特權的勳爵爵位,需要花費十萬華幣,五萬華幣用於公共設施建設,五萬華幣用於慈善,這樣才可以向勳貴院申請勳爵爵位,申請還不一定會成功,若是富人有違法、壓榨僱工等行為,且名聲不足,勳貴院將駁回申請。
十萬華幣只是暫時的花費,隨著富人越來越多,勳爵也要“提升價格”,限制勳爵的人數。
勳貴院則是中華帝國成立,專門負責貴族的地方,由皇族負責,除顏學義授予男爵以上爵位外,剩下與爵位有關的事情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