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袍染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四十九章 幾窯上下品,文思有驚雷,冠絕新漢朝,戰袍染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口,馬上回過神來,解釋道:“我等自然不會懷疑太守的本事,只是看代郡紙就知厲害,可這陶瓷好壞,有時候不光是本身決定,還要旁人追捧才行……”
“不錯,”陳止點點頭,“但那是差別不大的情況下,要透過名家、行家來辨別好壞,但若是有著明顯的差異,自然就不同了,況且這代郡紙不也是如此麼?短短時間便聲名鵲起,到時候代窯之名,亦可效仿!”
唐典和唐資對視一眼,兩人都是頗為心動。
不過,他們卻不願意立刻決定,畢竟還有一個選擇沒有搞清楚。
陳止看出了兩人的心思,笑道:“當然了,你們若是覺得陳某空口白話,也無需擔心,只要你們決定要參與燒製之事,那我當然會先讓你們先看看成品,再做決定,更不要說,除了此事,你們也可以選擇那印法。”
唐典立刻順勢就問道:“這燒製之法,我等皆能明白,不過這印法到底有何玄機,還望太守能夠明言。”
陳止便笑道:“這印法,其實也不算什麼稀罕事物,不知唐君可曾見過那道教的大木印?”
“太守說的,可是道家真人用來印下符籙、符篆的木印?”唐典點點頭,“我是曾見過的,此印頗大,其下雕刻有紋路,看著就是一個放大的印章,聽說現在也有佛家之人,學者將木刻的佛像和團,用墨印印在經卷首或者經文的上方。”
“唐君果是見多識廣,”陳止點點頭,“我說的印法正是與此有關。”
“難道是刻印這種大木印?”唐資想了想,卻搖搖頭,“恕在下愚鈍,便是刻印再多,恐怕也只有那真人與佛家之人才會需要,尋常計程車人自有其章,斷然不會用上這般巨大之物。”
這說法很委婉,說白了,就是這東西太大了,又不美觀,看起來太土,用著掉價,在士人圈子裡根本沒有市場。
這也體現出了唐資對市場趨向和航行的敏銳。
陳止卻道:“並非如此,而是利用相似的印法,將文章拓印下來。”
“哦?”唐典聽到這裡,終於來了一點興趣,“願聞其詳。”
“兩位應該知曉,如今城中有不少北上的南客,”陳止也不囉嗦,直接說出了關鍵所在,“這些人所需的,無非便是陳某的通典,但以人力書寫,便是思路再通常,寫成一本至少也要十天半個月的時間,這還只有一本,可過來求索之人卻遠遠超出這個數字,事後讓人謄寫,又要花費諸多時間,還有可能有錯漏,因而便可用這拓印之法,迅速且快捷、準確的拓印下來。”
“原來如此,但是此法到底有何特異之處?”唐典皺起眉頭,覺得地方無法想通。
這也是正常的,畢竟是過去未曾接觸過的東西,而且還是提前了幾百年接觸,哪裡能想通其中關鍵?
不說幾百年,就是後世,十年前後的科技成果,都有著巨大差異,而陳止所提及的赫然便是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改變知識版圖的恐怖大殺器——
印刷術!
在後世的人看來,或許印刷術不過是稀疏平常的技術,隨處可見,乃至在一段時間內,紙質圖書都有要被滅絕、取而代之的趨勢,但在古代,這個技術的誕生,卻足以稱之為驚雷。
以至於,在之前,陳止權柄不穩、沒有足夠實力的時候,他都是將這個想法深深隱藏起來,半點也不洩露出來,最多就是動動造紙術的心思。
而如今,隨著局勢的改變,整個代郡已經落袋為安,而後續計劃也已經建立,整個幽州都被他視為目標。
既然有了立身的實力,那下一步當然就是進行人道改造,卻不是單純的疆域改造,而是思想、知識上的拓展。
印刷術正是第一步。
不過,印刷術的起源時間雖有諸多說法,甚至都有東漢的提及,但陳止來到這個時代才發現,東漢誕生之說並不可信,因為有太多的條件制約。
果然,在經過最初的驚異之後,唐資立刻憑著經驗,提出了疑問:“太守之思果然不凡,我等不及,但這大木印之法缺陷不少,以來是難以凝墨,而且常有磨損,更不要說,那經書首頁也就罷了,畢竟是一整頁,只是拓印一個符號,但按著太守您的說法,您口中的印法確實要拓印諸多文字於一頁,那這紙張本身就很難承受,可能木印一落下,墨跡滲透,字字影響,那就模糊難辨了。”21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