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袍染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七十三章 三十而立稱宗師?,冠絕新漢朝,戰袍染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卻一連聽到了幾個大訊息,不由凝重起來,因此徑直就來到了百家茶肆,想要打探訊息,結果正好碰上了趙遠和明法僧互懟的一幕。

這邊問完,那邊的對話也有了結果,卻不是趙遠和明法僧的爭論有了高低,而是一位德高望重之人出來打圓場了,這個人蘇遼還有印象,正是之前做過丹青評品評的王覽。

他也是王家之人,而且還曾經給陳止、趙遠做夠評判——

趙遠最初曾與陳止比拼丹青之技,當時就是這王覽作為見證和品評,最後的結果,是趙遠自己把畫給撕了。

王覽一出來,眾人就紛紛行禮,隨後就聽他對趙興道:“賢侄,豈能這般說話,佛家之學高深,我等當廣納其理,雜糅各家,方可明道,豈能一味排斥呢?”

“王公所言甚是,”趙遠面對王覽的時候,這態度自然收斂了些許,“不過,我那好友離去之時,曾經再三囑咐過,他說諸評有引領風潮之能,更有倡導為學之責,如今不光是洛陽,就連其他地方,也有效仿之事,可見陳止並非信口開河,這般局面,倡導華夏之學,尚嫌不足,百家之分,才涉及幾個?豈能放著中原學問不理,反而去倡導胡學,豈不是本末倒置?”

王覽眉頭微微皺起。

趙遠卻如無所覺,依舊說著:“若要學佛,本可在閒暇之餘參悟,晚輩於佛也有心得,但卻不認為這佛家之說,可以入諸評,其餘諸評,為書法、為音律、為丹青、為文章等,皆為華夏之學,君子六藝,而佛家之說妙則妙矣,但侍佛之人卻要毀父母所贈之髮膚,絕祖宗之宗廟,是以佛學可以參悟,佛家卻不該侍奉,若是以諸評倡導,扭轉了風氣,豈非毀了華夏根基?”

“太過了!”王覽終於露出了一點不快之色,“你的話,難免讓人舉得危言聳聽,竺法師之學問,也不獨在佛學,他為琅琊王氏出身,我雖是太原王家,但也有耳聞,其人琴棋書畫無一不通,經學高深,而佛圖澄大師也說他,是統般若之學,結諸家之所長,算是一個集大成的人物,年齡雖不大,但縱觀中原各家,怕是沒有一個人,能像他這樣,在這般年紀,就學有所成!可稱宗師!”

這般評價一出,人群頓時有些騷動,因為這群人雖然推崇竺法潛,但也不過是覺得他年紀不大,就能開壇講學,為一方大師了,但現在聽王覽這麼一說,才知道連那位名滿洛陽的佛家大宗師佛圖澄,都說竺法潛乃是集大成的人物啊!

何為集大成?

那是《孟子》中對孔子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集大成也者!

是將前人的學問、學術,演化出成熟的體系,然後融會貫通,加持一身!

但是,這竺法潛滿打滿算,不過而立之年,這就成宗師了?

所以連趙遠一聽這個說法,都是深色微變,臉色又鄭重幾分,下意識的去看竺法潛,卻見後者神色如常,不見得意,也不見慌亂,沒有趁勢自滿,亦沒有故作謙虛。

王覽說完這些,稍微出了一口氣,看著趙遠,語重心長的道:“我知道,你這心裡怕是還有不信,這也無妨,待到幾日之後的佛評之日,一切自然可見分曉,這也是此次佛評之所以召開的緣由!”

佛評,居然是因為這竺法潛才召開?

眾人的目光,再次落到了那位儒雅僧人的身上,但後者依舊有如清風拂面,神色不變。

“如此看來,這佛評是怎麼都要召開了,也好,那趙某就到時候去見識一番,到底這位佛家大師是怎麼個集大成法!”

言罷,甩袖就走,那人群也自覺的讓出了一條道來。

王覽看著趙遠的背影,微微搖頭,隨後對竺法潛笑道:“法師不用擔心,趙君亦是為學人,佛評之日,見了法師所統之書,自然就會明白。”

竺法潛默然不語,只是點頭,卻看的旁人不由暗歎,果然又大師氣度啊,這般年齡,若是評價為真,怕是中原最年輕的宗師了吧。

學部分先後、內外,能自成一家,引領成就者,皆可稱之為宗師。

“可惜,這洛陽城中之人,都忘了皇上還在外評判,一個個都等著所謂佛評,若是這佛評真讓那竺法潛鬧出什麼動靜,再有江都王相助,怕是洛陽諸評,至此以後都要改換門庭了!想來,陳止走的時候,也沒有料到會有這般變化吧。”

茶肆之外,趙遠邊走邊想,等他上了牛車,正要離去,卻有一人過來相見。

“在下蘇遼,奉主上之命而來,見過趙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驚!我成了女頻文主角

魚刺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