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袍染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七十八章 譯二十經,驚聞評人!,冠絕新漢朝,戰袍染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朝廷辦事的,哪裡能分的那麼清楚?他陳止做得再好,終究只是發起人,關鍵這個承上啟下必須找對人,我知道,你輸給過陳止,或許是覺得,本王說的話,壓了陳止,讓你有些下不來臺,但你的眼界應該放寬一點嘛,這諸評與佛評,哪裡有什麼前後高低的分別,不要被人迷惑了。”

姜義聞言,也搖了搖頭,並不分辨,拱了拱手,還是要走。

倒是那德高望重的王衍,忽然出聲了——

“是沒有前後高低之分,但諸評本意,是品評他人之學,給予指點,並不設立範疇,佛評卻有宣學之說,兩者還是有區別的,兩邊說的都有道理,何不坐下來,先聽一聽,待佛評之後,也好知道優劣,那時再評,也算得體。”

在場的這些人中,按著地位、背景,有高低之別,但比周圍王衍的位格還高的,卻沒有幾人,他的年齡、輩分、學術地位、政治地位擺在那,就算是江都王也得顧忌。

王衍這人,也好玄學,喜老莊,且善辯,年齡大了,也喜歡湊熱鬧,更注重後世留名,所以但凡能有一定傳世機會的事,他老人家都喜歡湊上去,諸評如此,佛評也是一樣。

但其心底卻更喜諸評,因為他是品評之人,乃是主角,對佛評的觀感一般,只是今日佛評的主角竺法潛,乃是他王家的後輩,因而前來壓陣,又不願給江都王惡感,給王家增加麻煩,所以才斂聲不說。

但現在,聽到這裡,不想讓佛評出亂,便開口打了圓場,想著先安撫住姜義。

面對這位,江都王不得不客氣一點,不能用長輩訓導晚輩的口氣了,於是話鋒一轉,說道:“王公明鑑,確實是此理,但話說回來,那陳止的學識,本王是知道的,他的《師說》我在江都也讀過,這是一個學問高深的人,我也是佩服他的,但凡事要有一說一,陳止是有才,可以說是後起之秀,但貴族的竺法師卻足以稱宗師,相信這點,王公也是清楚的吧。”

掌權郡王的馬屁,那可是讓人相當受用的,王衍登時忘了本意,撫須點頭,回頭看了壇上的竺法潛,面露欣慰。

其實,他與竺法潛雖都是琅琊王氏,但家族龐大,血緣並不近,不過家族互助是當代主流,尤其是有了出色的子弟,更是要著重拉攏。

一個三十歲的佛學宗師,對王家名望的提升,可不是一點半點。

竺法潛則微微回禮,秉持佛教之習。

見了這一幕,江都王心中大定,再看姜義,口氣硬了起來:“正所謂學無先後,有才者當尊之,賢侄何必頑固己見?既然佛評已始,本王不妨透露一番,此次佛評,以竺法師宣講為主,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他已翻譯大小佛經二十餘部,而且融會貫通,皆通悟之,於是寫了一本手記,乃記諸佛經之精要,方便後來人閱覽,你說這樣的成就,當不當得一聲宗師?中原青年俊傑中,可還有第二人,有這般本事?”

此言一出,人群頓時譁然,便是姜義,也是眼皮子一跳,看向竺法潛的目光中,帶上了一絲敬重。

之前因為明法僧對陳止有意無意的貶低,而顯得有些不快的人,如古優、左廉等,都露出了驚容,連趙興都忍不住低聲嘆息,顯露出一絲敬佩。

切不要以為,這翻譯了二十部經文,是多簡單的事。

從東漢到新漢,一共被翻譯過來的經文,約莫有二百多部,共計四百多卷,對比浩如煙海的華夏著作,可謂稀少。

裡面主要的困難,一是語言和文字,這二,就是翻譯者自己的領悟能力。

“獨自翻譯,還是合力翻譯?”眾人之中,如羅勳這般有見識的,在驚歎之餘,心中更有疑惑,“但不管是哪一種,都能看出本事,也難怪江都王、王覽等人,敢稱他為宗師!”

旁邊,那出身宗室的音律大家劉近,也點頭道:“能譯二十部佛經,這等底蘊,一個宗師的名頭,是承受得起的!若江都所說為真,此人還寫了圖鑑之書,讓人呢按圖索驥,那對學佛之人而言,實乃一大幸事!”

那樂起更是笑道:“剛才姜義還替陳止說話,但陳止說到底,只是有才罷了,能寫一兩篇文章,但到現在沒有任何著作,因而是名士,而不是大家、大師!說起來,他在離京之前,倒是放出了風聲,說什麼要編撰大典,如今看來,不過是蓄勢、造勢之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驚!我成了女頻文主角

魚刺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