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袍染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四十九章 世家富足,官府缺糧,冠絕新漢朝,戰袍染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總歸是要吃飯的,沒有錢財可不成。
那下邳陳家和老丈人楊結,同樣也有資助。
“帶來的銀兩、錢糧,合理分配的話,也撐不到一年,因此開源的事宜得儘快擺上檯面來了,好在有了兩名墨者,相當於工程師,還有諸多工匠,之後的計劃,可以擺上檯面了,要做的就是了解一下這代郡的特性,考慮用哪個專案了,生產新的交易物,面相中原或者草原,我在洛陽一年的經營,留下的人脈和影響力,可以有效的作為補充,幫助代郡的產品開啟市場……”
不錯,陳止的計劃,就是先利用時代差,製作一個高附加值的產品出來,隨後瞄準高階市場。
新漢的高階市場是非常明確的,就是上品大族、上品士人!
這群人有閒、有錢更有情趣,陳止這次復甦之後,接觸到的大部分的人,都在不斷的強調風度,強調著名士之意,他們所追求的東西,也更加的奢華,這無疑就是一種機會。
有趣的是,陳止本身,經過一年的沉澱,已經成為新漢朝高階市場的一個代表了,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已經引領過不止一次的風尚了。
“但前提是搞清楚代郡當前的財政情況。”
想到這裡,他也坐不住了,簡單的吃了點東西,就直接前往衙門,召來了掌管財政的郡少府王稟、比曹、倉曹等,讓他們將卷宗重新拿出來,仔仔細細的又看了一遍。
越看,陳止的眉頭越是緊皺。
實際上,新漢最初所定的稅賦政策,是“積穀養民”,簡單來說,就是發展生產、積蓄糧食,這無疑是於民有利的,但在世家豪族的影響之下,終究會有所改變。
“代郡的財政收入,確實像蘇遼所說的那樣,來源主要是關津、邊貿抽成,還有官府組直接組織的互市,以及和世家合作下的車隊,但實在沒有想到,代郡的糧食居然不足,需要從其他地方排程!難怪我之前要去城中糧倉觀察,那些人會神色皆變,這常平倉中的存糧數目,怕是很有問題!”
他實在沒想到,這麼一個郡,居然會缺糧!
陳止初入城中,就曾審視糧倉,但當時是預料到匈奴或許會來入侵,因此要做最壞的打算,需要糧食固守城池,倒是沒有多想。
但隨著對代郡財政錢糧的逐步瞭解,卻讓陳止意識到了越發嚴重的問題。
“從卷宗上來看,代郡的情況並不好,人口流失、土地荒蕪,但商貿往來反而在增多,而且關津稅同樣也在增長,否則也不能讓陸區被王浚看重,偏偏糧食的收成,一年比一年要少,常平倉都快維持不住了!”
他回憶之前城外巡視的情況,不由搖頭。
“但城外的田地其實不少,真要是收田租,不至於讓糧倉的糧食不斷減少,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些田地,都是世家、豪族所有,錢糧主要是上交給世家!朝廷的收成逐年減少,就是城外的田地被不斷兼併的結果!世家富足,官府缺糧!這樣一來,常平倉也無法控制稅源。”
常平倉的建立,要追溯到新漢的第三位皇帝,睿宗劉諶,這位孝德皇帝,是劉禪的第五子,在位二十一年。
他在位的時候,新漢尚未統一南方,但很多制度逐步完善,其中就有著常平倉制度。
常平倉的存在,一方面可以維持王朝的糧食儲備,另一方面就是保護農業,平抑市場上的糧價變動,制止不法商賈囤積居奇,打擊投機。
但發展到現在,地方上世家勢大,早就擠壓了常平倉的操作空間,反過來開始侵蝕倉儲,至少在代縣是這樣。
“就現在這個糧儲,維持衙門運轉都是極限了,更不要說養兵、改善民生了,乃至陸區當政的時候,每過幾個月,還要向外買糧,當然,這也是他名正言順的給王浚輸送軍糧的藉口之一,只是我就算不送給王浚,也得想辦法扭轉局勢,至少這第一年,還是要買些糧食儲備,但這個錢,從何而來?靠我帶來的那些,杯水車薪!況且,用官府的名義,也容易被上級控制,說不懂盡心竭力的謀劃,為他人做嫁衣。”
放下卷宗,陳止沉思了好一會,最後卻失笑道:“也罷,既然世家勢大,衙門又受到王浚和朝廷的掣肘,那我不如以毒攻毒,用世家的法子去對付他們,我不也是世家麼?”
想到這裡,陳止吩咐道:“去叫舍曹、市掾、錢掾過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