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於深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0章 愁眉不展,三國新天子,隱於深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協小心翼翼地將鍾繇枕下圓木抽了出來,換上一方舒服的棉枕。可想不到,縱然他的動作已然十分輕柔,卻還是驚動了鍾繇,讓他猛然睜開了佈滿血絲的雙眼。
“陛下,您這是?……”看清眼前之人後,鍾繇慌忙想要起身行禮,卻被劉協強硬地按了下去:“不必說什麼,好生歇息。”
看著鍾繇原本溫潤的臉已經快熬成了骷髏,劉協說不感動是不可能的。關中大旱,賑濟災民的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在了這位天子能臣的身上。面對這等攸關社稷的大事,鍾繇更是全力以赴,每天默默工作十個時辰,只在實在撐不住時,才會眯瞪一會兒。
而他頭下的這截圓木,就是鍾繇為了讓自己不至於睡得太死才特意換的,這樣只要一翻身,他就會驚醒。
“侍御史侯汶之事,朕已處理了。”看著鍾繇掙扎著還是要起來,劉協又開口了說了這一句。誰知鍾繇一聽劉協此話,當即面色更驚,猛然起身問道:“陛下,殺不得啊!”
劉協又一次忍不住鼻頭一酸,卻還是故作輕鬆道:“誰說朕殺了那侯汶?”
侯汶這事在歷史上,的確就發生這一年大旱上。並且,幾乎就是那位漢獻帝唯一的一次政績了。
這一年曆史上三輔大旱、田野不收,加之李傕、郭汜倒行逆施,人相食啖白骨委積,穀子一斛賣到五十萬,豆麥一斛也值二十萬錢。漢獻帝下令盡出太倉之糧,命侍御史侯汶督率兵丁為饑饉之民熬製糜粥。可幾日下來餓死之人不見減少,漢獻帝懷疑賦恤有虛,命人在御座前量試作糜,結果發現水多糧少不能果腹,證實侯汶作弊。
原本,劉協以為這事兒已不會發生,畢竟李傕、郭汜已死,而關中的大旱遠沒有到那麼悲慘的地步。但想不到,就因為自己又御駕親征河內,這位侯汶還是負責了督率兵丁賑濟之事,且果然做出了與歷史上一模一樣的事,被尚書檯參奏。
“不知陛下如何處置了侯汶?”睏倦不已的鐘繇心憂朝堂,再也不肯闔眼,仍念念不忘向劉協問道。
劉協無奈露出了一絲苦笑,因為鍾繇猜得不錯,當他得知此事時,第一反應就是要將侯汶推出去砍了。畢竟,關中百姓餓得吃不飽肚子,侯汶卻還喪心病狂在打災民的主意,實在殺一百次都不夠。
更何況,此番劉協決心改革吏治,正需要殺一兩個倒黴蛋來立威。這兩個原因加一塊兒,侯汶真跟趕著送死差不多。
可最終,劉協還是選擇了漢獻帝的辦法:杖責侯汶五十。
這件事的轉折,發生在李嚴的彙報上。按照劉協當時做出的決定,是斬殺侯汶且抄沒家產用來賑災的。可當李嚴率領五官郎前去抄侯汶的家時,卻發現侯汶家徒四壁,就連妻子也在紡織布帛分給災民。李嚴當即意識到事情不對,火速快馬縱闖未央宮,將此事告知了劉協。
劉協當即下令將侯汶從菜市口儈子手的屠刀下救了回來,責問他為何不盡心賑濟,可想不到侯汶的回答卻是:“陛下,三輔之民自陛下登基後,日漸驕任,若在盛世自乃喜事,可災荒之年,百姓若不勞便可得食,自會尋釁滋事……而微臣每次少取太倉之糧,更是擔憂旱災未過、太倉之谷便已盡散,萬沒有貪墨朝廷一粒糧食啊。”
劉協當時羞愧地無言以對,雖然,讓人吃不飽是為了避免發生更惡性的**事件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劉協卻不得不承認,世上有個道理,叫做‘升米恩。鬥米仇’。
一個人過不過去了,他的鄰居給他照顧,給他一升米,他可以活下去,視這是一種恩德。可是他給一斗米,那鄰居日子過得好一點了,反而卻想,他明明可以給我十鬥米,卻只給我一斗米來市恩,可見是一個小人,反而生心怨恨。
恩不可輕施,否則百姓便不知道感恩,尤其如侯汶所說的三輔百姓。這些年劉協帶給他們的驚喜太多,讓關中的百姓們也開始變得驕縱起來。若是每日不需勞作便可飽食,他們會做出什麼事來,當真說不好。
“陛下此舉甚為妥當,出太倉之糧可見其心懷百姓,不加侯汶重罪可見陛xiati恤大臣,杖責五十又可令天下人知陛下賞罰分明。此事這般一舉三得,當真殊為難得。”聽聞這位性情乖張的陛下此番竟沒有釀成大錯,鍾繇不由大為欣慰。
“賑濟一事,朕還是太過草率了。”劉協有些臉紅,但還是硬著臉皮裝作從容道:“朕原以為大旱之年,只要百姓有飯吃,有地方睡,就可無事的。侯御史之事,倒是給朕敲了警鐘。自今日起,漢室不再無償賑濟災民,你負責同董承、龐羲二人,安排以工代賑之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