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於深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14章 荀攸歸鄉,三國新天子,隱於深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叔祖,我們終於回來了。”
看著眼前這熟悉的山水平疇,荀攸不由得發出一聲感嘆。回首一望,身後全身素白的壯士抬著一樽巨大的靈柩。
天高雲淡,涼風拂面。潁水在前方靜靜的流淌,如一條飄動的白色綢帶,一頭連著隱隱的嵩山。一頭探入無盡的田疇之中。岸邊的野草仍舊青翠,但已有暮秋之色。微風吹來,野草隨水波輕輕搖拽。水流清可見底,細小如手指的魚兒在白沙上游動,忽見人影,一下子向深水裡鑽去。
小時侯的荀攸,就無數次在這河邊遊戲,釣魚捉蝦挖泥鰍。回家被老人責問,說不象是大家主兒的子弟,失了規矩方圓……
自束髮讀書,荀攸便以聰明聞名於世,二十七歲,就被大將軍何進徵召入京,當上一個黃門侍郎。他那時一身白衣。前往京城,滿腔心思打算做出一番天大的事業來,到今日整整十年,回首如同一夢。
當過大將軍府地座上客,也當過廷尉的階下囚,吃過山珍海味,也啃過牢中餿飯,曾經名動天下,也曾孤苦無依,眼見得城頭變幻大王旗。曾經不可一世的太后,外戚,宦官,一個接一個地倒了,董卓上來了,董卓被殺了。王允掌權了,王允失勢了……
一直到那個時候,他都沒有將密謀誅除董卓的叔祖荀爽遺體,帶回故里。而一切的改變,就在那一次廷尉的牢獄當中。
那個時候,他不是第一次見天子。但那一次,卻是他對天子最有改觀的一次。
三杯茶,天子向他說出了兵不血刃取蠻夷和董卓身後之事。如今看來,這些事都已然成了真。
漢室的炒茶透過匈奴那個親漢的繼任單于劉豹渠道,已然開始傳入北地匈奴部落當中,為大漢贏會不少珠寶玉器。天子僅僅憑藉著一部《茶經》和一些稀奇古怪的茶具、茶品、茶儀弄出來的茶文化,便已然讓匈奴貴胄乖乖跟隨在漢室的背後。想必不久之後,天子就會讓那個劉豹重歸匈奴舊地,恢復大漢王朝對匈奴的統治。
至於董卓一事,更不用提。荀攸心中清楚,他那時其實已給自己定下了一個誓言,誰能為他了卻叔祖的意願,他便一生追隨那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然在這其中,他仍舊沒有過了自己名士那一關,但隨著王允終究自尋死路後,他便心甘情願成為了天子的心腹私臣。
只是,這君臣合謀之後,漢庭雖然一天天好轉起來,威信也一年年重揚起來。但自己還是沒有將叔祖的遺體送回潁川,雖然,荀攸後來也覺得,叔祖葬在長安‘英魂冢’也無所不可。但這畢竟違背了叔祖的遺願,也讓潁川的宗族有所不滿。
好在,天子是個包容開放之人,他既可讓忠臣英魂葬入英魂冢,也可讓遺體落葉歸根。不過,英魂冢那裡還是要留下一些忠臣生前朝服的,表示漢室永不會忘記這位忠臣。並且,選擇落葉歸根的遺體,還要在故里立碑刻字、以彰其忠。
這樣相容幷蓄的手段,非但沒有使英魂冢掉價,反而使一些人更加傾慕起來。畢竟,落葉歸根誰都有機會,但葬入英魂冢就不見得你有那資格了。如今白髮蒼蒼的老太尉啥都不愁,逢人就唸叨自己想入英魂冢一事,著魔得就連死那事兒都不忌諱了……
“叔祖,您當初遺言說自己不想葬入長安,恐怕是不忍看到長安淪為鐵蹄翻飛、屍骨成堆的慘景吧?”荀攸將從潁水勾起的思緒收回來,目光又回到了靈柩上:
“可您怎麼也沒想到,蒼天護佑我大漢,給了漢朝這樣一位中興之主。如今長安並沒有淪為血淚斑駁的慘地,反而還扛過了天災,成了天下人人矚目震驚的都城……不過,回到故鄉也好,因為大漢很快就要將潁川變為第二個長安了。”
此次來潁川,荀攸便是奉了劉協之命,來打通豫州至兗州的道路。畢竟,天子定下的軍略,是南北夾擊兗州。北有世之虓虎呂布兵鋒直指,南面也得有漢室大軍勇猛突進,如此方可打曹操一個措手不及,令曹操後悔終生。
汝南那個地方,賈詡已經弄得差不多了。有天子親派的端木正朔錦衣衛,再加上賈詡的手段,不搞掂簡直都有愧賈詡的名頭了。雖然袁氏故吏門生根基仍在,但卻都已經如寒冬鵪鶉般躲入了樹洞當中,生怕被錦衣衛查出什麼,進而成為汝南其他大族爭相干掉的目標。
汝南的北方,就是潁川。可汝南那裡初見起色,但潁川這裡卻是賈詡不容易搞定的。賈詡最厲害的武器,不是朝廷給予的官職,而是他本身的名氣。可潁川之地文風鼎盛,士族大閥聲焰滔天,賈詡雖天下共知,但他區區一涼州名士要想說服潁川,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