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於深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七章 劉協唯一的優勢,三國新天子,隱於深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司徒大人替呂布謀官一事,幾近荒謬。但深推下去便可知道,他只是欲將漢室兵戈操縱在一個可控制人之手,藉此為基礎,推行他那簡單質樸的政治理念罷了。”
聽著鍾繇的解說,劉協終於發現了一條清晰的線索,王允在刺殺董卓之前的睿智與隨後看似愚蠢的行為,都是因為這條線索在一以貫之。非但王允,乃至整個朝堂那些劉協認為只會驚呆了們的大臣們,他們其實也根本不是無能愚蠢。
中央朝廷作為全國士人的薈萃之處,精英眾多,遠遠超過當時任何一個割據的軍閥。之所以他們表現地那般不堪,除卻他們喜好虛名、誇誇其談的通病外,更深的根源其實就源於他們的思想觀念。
傳統士人深受儒家名教思想的薰陶,他們的政治思想是“在德不在兵”(出自士人鄭泰)的政治理念和“上安國家,下撫黎民”(出自王允)的政治理想。
所謂“在德不在兵”,見於東漢時期很多士人給皇帝的上書,他們認為只要政治清明,舉賢任能,則姦凶自息,國家自安;而兵者,凶事也,不得已而用之,窮兵黷武,必至覆滅。以德政治天下,就可以實現“上安國家,下撫黎民”的政治理想。這麼多士人上書中提到這個觀點,說明這是他們的共同認識。
過去為了這個目標,他們同宦官集團進行了持續不懈的鬥爭,就在即將成功的時候,董卓進京打斷了這一程序;為此,他們又同董卓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現在董卓死了,士人們掌握了政權,已經到了實踐這個政治理想的時候了。
雖然關東群雄割據一方,不聽朝廷號令,但那是董卓造成的,在長安朝廷士人的眼裡看來,那是關東士人為了自保,不得已而為之。關東計程車人過去曾和他們站在同一戰線反對宦官,他們有著共同的政治理想,董卓的死使得他們之間最大的障礙消除了,他們相信,只要新朝廷糾正董卓所犯下的錯誤,實行德政,關東計程車人會象百川歸海一樣重新回到朝廷的懷抱。
有著這樣的初衷,王允的做做所為便一切都可解釋地通了。他提攜呂布,是呂布手下的兵士大多乃幷州人士,非是關東群雄厭惡痛恨的涼州兵士。但同時,他又不想亂動兵戈,所以提出這個建議時,一臉的痛苦和糾結。
他想殺蔡邕,是因為此人阻擋了他的理念。蔡邕公正嚴謹,斷然不會曲解關東士人和董卓之間的鬥爭。可假如這般,那董卓便至少有著保駕護王的功勞,而關東人士卻有了起兵禍亂的賊黨嫌疑。
同時,他還要誅除徐榮,不是因為徐榮私縱董卓,是因為王允他要儘可能消除董卓舊部在長安新政權當中的比重和影響。在他的內心底,他是懼怕涼州兵士的,所以,剷除徐榮,不過是他想解除涼州兵士的一個藉口罷了。
而在對付關外涼州諸部之事上,則更簡單了。他之所以在朝堂上不想讓眾人討論,是因為這個時候,涼州諸部畢竟還是朝廷體系下的軍隊,貿然將他們歸於董卓舊黨,會引起涼州諸部的反彈。所以,他要等,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最好是關東群雄再度大舉率兵勤王之時,他才會將涼州諸部如扔垃圾一般,將他們掃入垃圾堆當中。
可惜,恰恰就是這樣的理念,對漢室新生的政權來說,卻是一支致命的毒劑。王允他們以為關東群雄是他們的門徒舊黨,是有著共同理念的一家人。但他並不知道,當這些人士掙脫牢籠、體驗到權力那美妙的滋味後,他們便不再是王允心中計程車人,而是一個個蛻變後的權力野獸。長安這個新生的政權,在他們眼中,最好徹底破滅下去。只有這樣,他們在關東之地予取予求,才有著合法的理由。
但話說回來,知道這些真的有個屁用!劉協又不想成為這個時代第一任心理探究師,他越是明白這些,越覺得死神開始向自己招手了。若是任由王允這樣一廂情願瞎搞下去,那歷史的車輪就會一點軌跡都不變地隆隆碾壓過來,將他瘦小的身體碾成一灘肉泥。同時,更會將漢室這一次來之不易的新生,碾成齏粉。
想著李傕郭汜那些個上不了檯面的傢伙在長安城中胡作非為,那個時候,長安郊外郭汜那血淋淋的一幕將成為最司空見慣的慘事。這些傢伙根本不將人當人,比起董卓來,他們的粗鄙、無知、兇厲、殘暴,會是榨盡大漢最後一滴鮮血的戰亂機器!
更不要說,如今漢室還多了涼州韓遂、馬騰這一支蠢蠢欲動的不安定因素,他們若是在長安最混亂脆弱的時候從背後捅來一刀,那大漢這最後一處都城,這等繁華之地、天下的腹心,瞬間便會翻為血海,百姓嚎啕喪命,瓊樓玉宇付之一炬。直至天下動盪,民不聊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