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琉球突變
Mr木木木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八十一章、琉球突變,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Mr木木木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795年的冬天悄然而至。
整個北國此時都被冰凍了起來。
嚴寒之下。
東北的移民工作也不得不暫停。
好在在冬天到來之前。
大明朝廷剛透過海運將大量的大米運送到了北方各城。
而各地的流民也被組織起來上大工——就是墊高黃河的堤壩。
這項工作中國人已經做了幾千年了。
也許從大禹治水那個時代就開始這麼幹了——所以現在黃河的河床的海拔都要高於整個洛陽城區所有的建築了。
黃河的泥沙經過了黃土高原進入中原之後,隨著水流流速的變緩而沉積。
而為了伺候好這脾氣不這麼好動不動就發脾氣的老母親。
只要中華處在大一統的時代,就必然會組織治理黃河,墊高、加固堤壩。
因此,那些在戰亂之中失去了一切的中原流民百姓現在是不用擔心沒事兒做的,在黃河上大工領工錢再去買米養活全家——為了能養活這麼多的災民,大明朝廷足足增發了八百萬明元的國債,僱傭了七十多萬人,分別在河南、山東兩省分段治黃。
墊高堤壩的做法只是治標不治本。
但是現在大明朝廷哪裡有什麼治本的辦法——別說是現在了,就算是後世,也不敢說有根治黃河問題的辦法吧。
如今大明朝廷僱傭七十多萬災民以工代賑的事。
這段時間在報紙上是唯一能和對俄之戰爭版面的事了。
當然報道的重點也是圍繞著皇帝陛下勤政愛民,夜不能寐,急災民之所急,想災民之所想,親自下場向南方的闊佬們借錢,一出手就是借八百萬,皇后娘娘和後宮的幾個貴妃娘娘也典當了首飾,年僅四歲的皇太子殿下也捐出了自己的壓歲錢之類的——總之就是皇帝全家都很關心北方災民了。
在報紙上。
朱家皇室的形象簡直可以向聖人的方向靠攏。
不過和報紙上的形象不同。
朱皇帝其實根本沒怎麼去關心中原的災民——大明朝廷掏錢就行了,而且現在大明朝廷實行的是“官府下鄉,秀才為官”的體制。
這官僚系統算是從上到下捅到了底。
大把銀子撒下去。
這個全新的,目前還運轉良好的官僚系統就可以完成賑濟災民的工作了——貪汙腐敗當然是少不了的,但對於一個官僚系統來說,貪汙腐敗很難避免,但只要財政體系沒崩,這個官僚體系就能持續轉動起來。
別說現在這個大明朝了。
就前明有多少奇葩皇帝根本不理朝政的,只要還能從地方上收上稅,這官僚系統不也是運轉得還不錯麼。
前明之亡,首先是北方的戰亂導致大明朝廷財政體系的全面崩潰開始的
此時此刻的大明天子朱道樺正坐鎮北都圓明園勤政殿內。
其他的文武官員分裂兩排,也是端坐在一旁,有皇帝侍從室的官員在分發著一份份檔案到了眾官員面前,大夥兒都拿著檔案皺著眉頭看著。
像是羅芳伯、顧松這樣稍微上了點年紀的,還用上了江寧眼鏡廠出產的老花鏡。
大殿外雖然是冰天雪地。
但是在大殿內卻相當的溫暖。
大殿下埋設了火道,大殿上有銅管繞牆,還有炙熱的水蒸氣冒出來,將整個大殿烘得暖洋洋的同時,還讓大殿內的空氣也變得溼潤了不少——大明天子朱道樺和他手頭的重臣大多都是廣東、湖南人嘛,不是很習慣北方冬天的乾燥。
在報紙上,北方災情的內容很多。
但是在這座大殿內。
大家看的訊息卻不是關於北方災情的。
而是對俄作戰的訊息,以及來自日本的一個突發的訊息。
對俄作戰大獲全勝的訊息已經傳回來了北都。
以少戰多,以步擊騎,自身傷亡407人,斃敵3976人,俘虜2892人,傷者無算。
再加上俄軍在逃竄過程之中掉隊在戈壁草原失蹤的。
這一戰俄軍出動兩萬,回去的也就一萬出頭而已。
絕對稱得上是空前大勝了。
不過很快,俄軍方面就主動聯絡了明軍高層。
並且俄羅斯帝國皇太子保羅彼得羅維奇還給朱皇帝寫了信。
信是用法文寫的。
朱皇帝看了之後頓時是心中一驚。
在信中,那位歷史上被自己兒子政變殺死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