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沙俄的太子
Mr木木木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六十一章、沙俄的太子,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Mr木木木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東北這地方,只要有人,有足夠多的人,就不可能虧本的!”
朱道樺搖著頭說道。
“東北現在為什麼是苦寒之地?還不是因為沒人,人才是東北開發的根本,只要有了人,朝廷還用擔心從東北收不到錢?你會擔心在兩江或者廣東收不上錢嗎?”
羅芳伯楞了一下:“東北能和兩江、廣東比?”
“如何不能比?這東北礦藏如此豐富,正是辦工業的好地方啊!除了礦藏之外,東北的地多肥啊,都是黑黝黝黑土地,這放在全世界都是一等一的好地,東北有的是礦,有的是土地,有的是木材,但是為什麼卻成了苦寒之地呢?”
“因為沒有人啊!人就是市場,沒有市場,沒有需求,這些資源就得不到開發,可不就是天寒地凍的苦寒之地麼。而要把東北開發出來,要讓東北的礦,東北的土地,東北的木材變成錢,就得修鐵路,就得修港口,只要鐵路和港口在手裡,東北開發總公司還需要惦記那三瓜兩棗的地租?”
羅芳伯聞言點了點頭。
確實是如此,只要控制了鐵路和港口。
就相當於控制了東北的糧食、木材、礦產外運的通道。
而且這還是壟斷的生意。
低收高賣。
是個人都會啊。
東北這裡面地廣人稀。
就算不算木材和各種礦藏。
單純是種米。
現在在兩江和廣東的米價在2元一石左右,中原更貴一些。
而東北這裡人口這麼少,地盤這麼大,米價收購價一石都有賺。
販運到南方,那就是一倍毛利了。
一百萬戶農戶在東北種地。
每年起碼有上億石的米。
一百萬農戶自己吃最多也就兩三千萬石,剩下超過七千萬石都得拿出來販賣。
七千萬石,一元收購,兩元售出。
一進一出就是七千萬的毛利,扣除各種成本,再打個折扣。
一年純利一千萬是很保守的估計了。
這還僅僅是賣米這一項。
木材、礦石、鐵路港口的收益還沒計算呢。
想到這裡,羅芳伯佩服得五體投地:“皇上一言,讓臣茅塞頓開啊,這東北開發總公司果然是有賺頭的,這樣的話臣倒是想要多投一點了。”
他頓了頓,隨後問道:“皇上,您是不是要在東北圈點土地當皇莊園啊?”
朱道樺哭笑不得。
這些地主老財。
一個兩個的怎麼就這麼看重這些種地的土地呢?
種地能賺幾個子啊。
羅芳伯攛掇皇帝女婿去圈地,才不是擔心皇帝女婿手頭上的莊子太少進項少。
而是等著皇帝女婿去東北圈地了,他們這些當臣子的才好緊跟核心一起去圈才是。
朱道樺搖頭道:“朕要那麼多耕地做什麼,當地主可不是朕的專長,老丈人,你要是聽我的就不要去鄉下買田了,趁現在廣州、上海、武昌、成都、中都、北都、天津這些城市的地價低,多去買點鋪子和挨著城市周邊的田地,這些才是可以傳家的金飯碗。尤其是上海,朕敢保證,上海的地價在十年內肯定有十倍以上的增長!”
這些可都是大明朝的中心大城。
未來肯定是房地產無比紅火的地盤。
房地產最重要的是什麼?
地段,地段,還是他麼的地段!
去東北的深山老林投資房地產?
這不是有錢沒地方花麼。
朱皇帝這麼精明的人,怎麼可能能去幹這蠢事兒。
要買。
也要買上海的地啊。
朱皇帝就在上海縣買了不少的地。
而且現在上海即將要圈起來建商市。
和天津一起作為南北兩個直轄市之一。
在長江口的上海,未來肯定是大明第一大商業市了。
羅芳伯聞言趕緊記了下來,跟著朱皇帝能發財,這是大明朝權貴們的共識了。
就在兩人說著的時候。
忽然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傳來。
一名錦衣衛的騎士策馬而來。
在朱道樺跟前著翻身下馬抬手行了一個軍禮。
“皇上,伊爾庫茲克情報,沙俄趁著夏季河流解凍的時候,向伊爾庫茲克再增兵一萬三千人,如今伊爾庫茲克已有總兵力接近兩萬,其中哥薩克有八千,射擊軍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