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殖民,要有新的社會結構!
Mr木木木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五十一章、殖民,要有新的社會結構!,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Mr木木木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皇上,大規模的遷徙移民談何容易,若是搞不好怕也生出不少事端,自古以來,便以安土重遷為傳統的。”
林適中說道。
林適中如今已是七十五歲的耄耋老者,曾在很那當南陽府同知,負責該段的黃河治理。
在其任職二十年間。
其所在的河段從未發生過絕堤事故。
對治河頗有研究,如今也特別列席聽議,算是作為朱皇帝的“黃河顧問”。
“傳統也要分時候,這要治黃河之本,就要沿河建防洪堤,設定洩洪河道,還要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這些可都要佔大量土地。”朱道樺想了想後世的治黃經驗,侃侃而談。
要防止黃河河床進一步太高,根本的辦法還是要限制進入黃河的泥沙量。
只要進入黃河的泥沙量少了,在喝水的沖刷下,把大量泥沙送入大海,就能逐漸把黃河的河床降低,而黃河河床越低,發生水患的機率也就越高!
“朕以為,要治河,便要治本,向遼北移民之事,可以先遷黃河兩岸之民開始。”
朱道樺說道。
“皇上,在中原搞移民不難,河南、山東、山西、河北、安徽這些地方,在本鄉吃不上飯的貧民極多,所以若是能開放遼北移民,必會十分踴躍!”
在說話的是另外一名清朝降臣黃鉞,安徽蕪湖人,是當代頗為有名的畫家,同時也在河南當過官兒。
朱皇帝聽說過他倒是因為在後世得到過黃鉞的書畫,所以對這位清朝大臣頗有些映像。
如今也入了朱皇帝夾帶,怕是要大用了。
現在大明朝廷南方人太多而北方人太少。
這可不利於團結。
所以現在朱皇帝也從前清的一些北方文人士紳士之中提拔了一撥人,另外還在北方開了恩科,設了北榜科舉。
對於朱皇帝來說。
他其實並不怎麼在乎南方官員和北方官員誰更厲害的事情。
平衡各地官員數量,其實是一個政治問題。
這可是關係到朱皇帝屁股下的位置能不能坐得穩的頭等大事。
“皇上,遼東本來就有不少熟地,只要夠人,隨時都可以進行耕種,麻煩的只是遼北的老林子和松花江兩岸的沼澤地,要開發出來還真的要廢不少力氣。”
遼地總督彭浚說道。
“如今遼東有衛所軍屯二十三個,每個軍屯約有三百戶,人口千人左右。”
“海參崴有軍屯十三個,規模也差不多。”
朱道樺聽到彭浚的而彙報之後,沉吟片刻,而後沉聲道:“遼東和海參崴得地都算是比較容易開發的,遼東本來就是熟地,乃農耕之所,只是清廷禁止漢人進入才荒廢的,而海參崴靠著海,有大海可以運補,所以也容易立足,但若是要深入遼地,這種衛所制的軍屯,恐怕就不太適合內陸了。”
彭浚聞言若有所思,倒是一旁的趙四隨後問道:“皇上,衛所軍屯以宗族為紐帶,以同村同鄉關係為基礎,能把大傢伙的力量擰成一股繩,有什麼不好的呢?”
朱道樺聞言搖了搖頭。
他當然不認為這種結構的社會組織好了。
因為在朱道樺看來。
靠著同鄉、宗族、血緣凝結起來的宗族式的村寨,雖然說有組織方便的好處,但同時也存在容易自我封閉、排他的弊端。
換句話說。
在大明能夠牢牢控制的遼東,這種宗族式的軍屯是可以建立起來的。
畢竟不需要承擔太大的對外征戰的任務。
而在蘭芳,這種宗族軍屯的弊端已經顯現出來了——大明在婆羅洲的擴張必須要依賴大明朝廷派遣的軍隊驅趕當地土著,否則光是靠那些嘉應州宗族,怕是再過個一兩百年,都無法全佔婆羅洲。
而這可不是朱道樺能等得起的!
殖民,必須要打散宗族。
東北的移民屯墾,將會是大明將來在西域,在南洋,在北美洲等地的實驗樣板。
而這樣板要吸取在婆羅洲的經驗教訓,要搞出一個可以自我管理、集體勞動、人人可從中得利,人人願意扛槍保衛自己利益的屯田村!
這樣的村子。
不是南方那一個個宗族村能做得了的。
“老趙啊,你也是在南洋打拼過的,難道就不知道這同族互為依靠的壞處嗎?非一族不用,非同鄉不信,蘭芳那些大族一直以來就只認嘉應州客家人,如果不是朕以武力征伐,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