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悽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九章 “三神山”,白蛇詭事,靈悽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並不是仙人所居住的地方,而是一個小島,寶藏的位置就在那裡。
聽到這裡我們都愣了,怎麼會是一個小島呢?
李東告訴我們說,先說蓬萊的由來,說是“蓬萊”的名字是因秦始皇的訪仙求藥而來的。故事說秦始皇尋找蓬萊仙島,站在高處見到海里有一片紅色,便向方士發問,方士在慌亂中便誆騙秦始皇說那就是蓬萊,蓬萊便由此而得名。其實不然,“蓬萊”這一仙山的名字戰國時期就有了,並且最早來訪蓬萊的也不是秦始皇,而是齊威王。秦始皇到這裡的目的就是尋找蓬萊仙山,說明“蓬萊”這一名字早就有了,秦始皇來這裡的目的就是為了尋訪仙藥和埋藏寶藏。
後來,這裡又成為唐宋時期關押犯人的地方,與其說是關押犯人,倒不如說是某個朝代的君王再此來尋找秦始皇的寶藏,正是聽說此地或許有寶,才將大批的犯人押送到這裡來尋寶,還有八仙與蓬萊的傳說,將八仙與沙門島的囚犯聯絡在了一起。說的是當年沙門島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朝廷每年配給犯人的糧食是個定數,而島上的犯人卻不斷增加,糧食明顯不夠吃,看管犯人的守衛便將超出定量人數的犯人一批批扔進大海。一些犯人不甘死於非命,便趁晚上避開守衛,抱著木頭、葫蘆等浮具跳進大海遊向蓬萊。途中,多數犯人喪命,到蓬萊後只剩下了八人。蓬萊的漁民們見他們形貌古怪,又得知他們是藉助木頭等簡單的浮具渡海而來,便以為是神仙降世,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就演繹成後來的八仙過海故事了。
這些故事乍聽起來挺悲壯,也挺有趣,但是一推敲起來,問題就來了。歷史上沙門島的確曾經是軍隊犯人的發配之地,那是宋朝建隆年間的事。島上因糧食不夠吃而將犯人拋進大海淹死也是史實。但是把這一事件與八仙聯絡在一起的牽強之處是時間不對。沙門島流放犯人的時間是宋初,而八仙中最後一個成仙的曹國舅卻是北宋中期宋仁宗當朝時。當時曹國舅尚未成仙,怎麼能將八仙與沙門島的犯人扯到一起呢?為了把犯人和八仙扯到一起,故事中還專門編進一個女犯人,卻不知宋代的女青年是沒有應徵入伍義務的,即使有一個花木蘭式的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女兵,又怎麼那樣湊巧就被打成了流放海島的軍犯呢?
還有一個忽略了時間的民間傳說就是“蘇東坡訪八仙”。資料表明,將人們今天所傳的呂洞賓等過海八仙最後固定下來的作品,是明代吳元泰的小說《八仙出處東遊記傳》。蘇東坡是北宋中期人,他在世時八仙人物還沒定型呢,訪的哪檔子八仙呢?故事的編者把蘇東坡訪八仙的時間定在三月初三。
那麼,八仙傳說是怎麼與蓬萊聯絡在一起的呢?這首先緣於“蓬萊”這個來自大海的富有魅力的仙境名字。蓬萊是海上三神山之一,而三山五嶽、洞天福地又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作為三仙山之一的蓬萊,本來就有許多仙人的存在,眾仙會聚之地,八仙的積極加盟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其次,八仙與蓬萊的緣份,還應從呂洞賓說起。《白雲觀志》中把呂洞賓列為“蓬萊派”,鍾離權的《贈呂洞賓》詩云:“得道高僧不易逢,幾時歸去願相從。自言住處連滄海,別是蓬萊第一峰”。呂洞賓自己的詩中也寫道:“獨坐蓬萊觀宇宙,抽劍眉間海上游”,儼然一個蓬萊人。蓬萊閣從明代時就建起一個呂公亭,清代又建起了呂祖殿。既然呂洞賓是八仙的核心人物,又與蓬萊關係那麼緊密,其他仙人跟隨而來就不足為奇了。
從以上事例不難看出,民間傳說中,許多情節的隨意性太大,主觀臆造的成分太多,因此,缺乏嚴密性和真實性,乍一聽非常生動傳神,細一分析卻漏洞百出。難道這寫真的只是神話故事那麼簡單嗎?
最快更新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