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陌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三十一章 天工開物上,百骨刀之九州旗,祁陌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天工開物》全書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上卷記載了穀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製鹽、製糖工藝。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製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採和燒製,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下卷記述金屬礦物的開採和冶煉,兵器的製造,顏料、酒麴的生產,以及珠玉的採集加工等。
《天工開物》中分散體現了中國古代物理知識,如在提水工具(筒車、水灘、風車)、船舵、灌鋼、泥型鑄釜、失蠟鑄造、排除煤礦瓦斯方法、鹽井中的吸滷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許多力學、熱學等物理知識。在《五金》篇中,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並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
《天工開物》中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注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說明透過人為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
宋應星出生於士大夫家族,有較好的學習氛圍。加上自身的勤奮好學,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激烈的科場競爭,曾留給他屢次不中的陰影。往後的仕途生涯也未達到決策圈的顯赫地位,但其對於學問的追求卻從未鬆懈。
宋應星治學旨趣最大的特色於“新”和“異”,其最主要的治學途徑就是走出書齋,接觸社會。其遊歷考察和底層官員的仕途經歷,使之有更多的機會來了解基層群眾生產領域的工藝流程。
八股取士的確定,理學逐漸變為僵化的科舉教條,嚴重阻礙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明嘉靖以後,王陽明的心學風行大江南北,江西成為王學傳播與發展的重要陣地。有別於以性理道學為上的主流思潮,遠承陽明之學的泰州學派等有為於世、反虛務實的小眾思想在這一時期也有所發展。泰州學派在長江中下游,尤其是長江三角洲和贛江流域等商品經濟發達的地區影響較大,其創始於王艮,影響最大的是李贄,他們提出“百姓日用是道”的命題,體現了崇尚經世致用的進步思想,反映了平民、布衣等階層的要求和願望,具有反封建統治的進步意義,並逐漸成為一門顯學。明末清初西學東漸之風的興盛對中國傳統文化也產生了巨大反響。
明代是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比較發達的階段,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明代中期後,部分地區,不少行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在農業中,耕地面積擴大,作物品種得到改良和增加,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都有了明顯提高。一些地區出現了專業化經營。
明代手工業種類較多,且已具備了一定規模,尤其是與國計民生關係較為密切的冶金、陶瓷、紡織等行業最為發達。棉紡織業成為主要的家庭副業,制瓷業馳名中外,冶礦業由官營向民營發展,造船業發達等。
明代商業和交通亦較發達,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一些鉅商往往致富於數千裡之外,湧現了一些有名的商幫;沿海地區商貿中心和新興市鎮進一步發展。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科技著作,其特點是圖文並茂,注重實際,重視實踐。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對農業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面反映了工藝技術的成就。
《天工開物》的可貴之處,在於記述了工農業生產中許多先進的科技成果。書中用技術資料給以定量的描述,顯露出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理論闡述,注重引入理論概念,而非單純技術描述。在農業方面,《乃粒》指出水稻育秧後三十天即拔起分栽,一畝秧田可移栽二十五畝,即秧田與本田之比為1∶25。又說旱稻食水三鬥,晚稻食水五斗,失水即枯。這些技術資料對農業生產有指導作用,是育秧、插秧和灌溉的理論基礎,在以前的農書中未曾提到過。
《天工開物》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反映西學,如“凡焊鐵之法,西洋諸國別有奇藥。中華小焊用白銅末,大焊則竭力揮錘而強合之,歷歲之久終不可堅。故大炮西番有鍛成者,中國惟恃冶鑄也。”
《天工開物》中的“物種發展變異理論”比德國卡弗·沃爾弗的“種源說”早一百多年;“動物雜交培育良種”比法國比爾慈比斯雅的理論早兩百多年;挖煤中的瓦斯排空、巷道支扶及化學變化等,也都比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