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沈一貫發現了貨幣中的貓膩
雪泥鴻爪ad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五十七章 沈一貫發現了貨幣中的貓膩,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雪泥鴻爪ad,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沈一貫的研究其實就是在朱庚基礎上的遞進——分享加總。儕 比如朱庚研究價格與價值,那麼沈一貫這裡價格就不再是一項物品的價格,而是所有物品的價格加總,代表了社會擁有的所有物質財富。而與之對應,價值的加總,則代表所有物品對人的效用的滿足。 這又進一步引出兩個問題。 第一就是總價格與其交易工具·貨幣。 既然價格是雖供求變動的,而作為貨幣的金銀銅變動則相對較少,那兩者會始終保持一致嗎?而更進一步地,金銀銅本身的變動規律是什麼? 順著這些問題,沈一貫發現,價格一定是依賴貨幣表現的。所以當貨幣不足時,價格必然會下降。總價格或者整個社會財富也會下降。 這就直接突破了儒學天下之財有定數的桎梏。因為如果財富不變,金銀銅作為財富中分離出的一部分,要麼也不變,要麼與其餘部分此消彼長。但無論如何都明顯與過往的亂世人口凋零,財富匱乏,而盛世人口增長,財物富足相矛盾。 而且一旦金銀銅與財富其餘部分是此消彼長的關係,那使用的金銀銅越多,其他財富越少,百姓越貧困。那官府首要做的就是關閉鑄幣作坊。任由民間以物易物才是財富最為富足。這明顯是與常識相悖了。哪怕是儒生,也不可能接受這樣的推論的。儕 在沈一貫這裡,貨幣與財富是相互促進的關係。就是貨幣越多,財富越多。相反,貨幣越少,財富越少。 但貨幣與財富的關係並不是嚴格對應的。因為沈一貫從鄭大何大兩人那裡瞭解了商業,發現商人在資產配置與貨幣交易的差異。 發現商人的經營,作坊、物件雖多,但卻不一定都需要貨幣,只有那些等待交易結算的東西,才需要去確定價格。因而,沈一貫還引入了流通的概念。 就是流通中的財富與流通中的貨幣大致相當。在貨幣這裡加入流通,則同樣是因為大部分士紳都有藏錢的習慣。這種一輩子也不可能參與流通的貨幣,自然要被排除出去。 從這裡,忽然,治國安邦的機理就一目瞭然了。 因為絕大多數升斗小民家藏財富、貨幣都是極少的。能吃飽就不錯了,還有錢,那都是士紳的事情。 這意味著,只有流通,財富與貨幣流通,升斗小民才能參與其中,分得一部分利益。儕 一旦停止流通,原本一無所有的升斗小民,連拼命獲取財富與貨幣的資格都沒有了。 這與之前高翰文在經濟大學堂開學演講佈置的問題對應上了。因為當時的問題是“如何合法地將手裡一枚銅錢,自動變成更值錢?” 到這裡,答案是呼之欲出的。那就是藏起來,減少貨幣流通。 因為那樣,升斗小民獲取財富的渠道會加大壓制,以前三四文錢能請一天的斷供,只要士紳的連續不斷地藏錢,基本一文錢就能僱傭了。 這樣算下來,雖然,貨幣減少,財富也會縮水。但僱傭人的勞動成果卻在上升。只要工錢的降低大於財富的縮水就行了。事實上,由於大多數物品,並沒有計劃進入流通,可流通的財富的基數本來就少,那可以想象,士紳基本是整體獲利的。 得道這個結論的沈一貫都被自己下了一跳,如果士紳藏錢就能讓自己變得更富有,那當士紳也太簡單了吧?難怪千百年來,一門儒學就夠了。因為在這個機制下,卻是不需要新的理論或者文化。喜歡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