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木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3 第十世,重走未來路,萬木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土南義大利所形成的那不勒斯國,也都名列一等朝貢國。其它控制程度較弱的歐洲列國,則根據外交需要,或者名列二等朝貢國,或者名列三等朝貢國。
說是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其實它本質更像權力集中程度極高的聯合國式全球組織。如果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能夠長盛不衰走到星際時代,隨時都有可能轉變為地球聯邦。
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暫且介紹到這裡。
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整合完畢,第九世魏東生也走到生命盡頭。
1847年,魏東生逝世,享年83歲。
……
最後,是終極的第十世。
……
1847年,魏祖退逝世,嫡子魏尊昂繼位,是為魏夏王朝第二十一任皇帝。
1854年,魏尊昂逝世,弟弟魏遵乣繼位,是為魏夏王朝第二十二任皇帝。
魏東生離去的1847年到1865年,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無甚大事,九州百姓安居樂業。
如果非要關注殘酷的戰爭,焦點也遠在歐洲。
西有海洋夏邦侵襲,東有羅邦虎視眈眈,老歐洲近些年越來越焦慮。或許為了應對民族存亡危機,日耳曼民族概念越演越烈,以致爆發統一亞勒瑪尼亞的呼聲。因為不願意見到羅邦吞併波羅尼亞國(波蘭)和布路斯國等地強盛起來,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國際會議躊躇不前,聯盟既想撲滅日耳曼思潮衝擊,又不願意羅邦漁翁得利。
恰在此時,諳厄利亞國表示願意為聯盟先鋒。
1861年,諳厄利亞國宣佈合併漢諾威番邦,隨之再度闖入大陸與布路斯國爭鋒。或許這種原因,或許那種原因,諳厄利亞連戰連勝大敗布路斯國,不僅成功合併漢諾威等地,更把東布路斯諸城邦劃入幾家勢力範圍。而羅邦也趁機發難,無視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的非議聲音強行吞併波羅尼亞國,間接導致老歐洲矛盾越發尖銳起來。
除了諳厄利亞國再次殺向海峽對面,再無其它戰爭值得一提。
戰亂肯定事實存在,而且不少,但是那些小規模戰爭的影響力卻微乎其微。
鏡頭移到魏東生小視角。
魏東生的第十世歷練背景意料之中降到第十階層,名義父母是安徽行省寧國府太平縣某窮困山民,留給魏東生的遺產僅有兩畝貧瘠的薄田。第九世歷練背景的名義父母,儘管在血汗工廠模式紡織廠辛苦勞累工作,卻能勉強賺夠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所需;而第十世的名義父母,則最多能夠勉強餬口不死,家徒四壁,根本沒有餘錢消費常規商品。
說到農民,不得不介紹舊九州農業現狀。
無論工業革命之前,還是工業革命之後,臨海舊藩國都沒有主動抑制土地兼併現象,反而站在地主階層立場肆意欺壓貧困農民。舊藩國限制地主僅限制地主對僱農的人身約束,也即是說,舊藩國內閣打壓地主階層的目的不在於土地財富,而是貪圖那些被土地束縛的人力資源。
大航海和早期工業都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資源,代表產業階層利益的內閣必須從地主那裡搶奪大量僱農。
至於土地本身,內閣卻妥協允許地主階層繼續佔有。
活在工業革命前後的農民群體都異常悽慘,田地被傳統地主或產業地主侵奪,不得不來到城市乞討。城市需要勞動力時,政策積極鼓勵破產農民群體來做最髒最累的活計;當城市發展停滯或經濟危機時不再急缺勞動力,各座城市又默許地域歧視氾濫,把破產農民群體和無技能失業群體當作垃圾人口驅趕。所幸,舊藩國都有遼闊殖民地,這些怨恨內閣的不穩定因素都被野蠻驅趕到各殖民地自生自滅。
殖民地因為該政策人口迅速暴漲,舊九州的人口增長率則因為該政策大幅度降低。
想想就知道。
假設四畝地能夠養活一名自耕農,四千畝地就能養活四千人。而若這四千畝地都歸於一名大地主,又能養活多少人呢?大地主固然需要一群僱農、長工、短工,卻絕對不會多到四千人規模。所以呢,根本不必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縱容土地兼併滅掉高效率利用有限資源的自耕農階層,人口密度自然而然大幅度降低。
1859年最新統計顯示,第二次工業革命都快結束了,舊九州才區區3.2302億人口規模。
橫向對比現實世界歷史,據某些人粗糙估計,1860年的滿清就約有3.7億人口規模。如果只論人口規模,魏夏王朝竟然尷尬的遠遠不如滿清王朝。原因就是前面所說的土地兼併,舊九州土地兼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