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木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57 1644年的另一條路,重走未來路,萬木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年的另一條路
3銀元360文錢是魏東生僅有的可用資金,每一文錢都有一文錢的用處,連報紙都不敢多買一份。此前,即使最窮的第六世,魏東生也能坐著不動就有小魏家商行每年百餘銀元淨利潤,想去復讀就去復讀,哪像現在這般需要為吃穿住行發愁?稍不留神,魏東生就要餓肚子。
越是窮困,越是不得自由。
如果大量時間被迫浪費在衣食住行,上完班就累得想癱倒在床上,哪還有精力進一步學習?
當然,這難不倒魏東生。
魏東生六世歷練積攢了無數經驗,彷彿開國皇帝穿越來到新亂世,彷彿白手起家富豪返老還童。即使沒有穿越者主角知曉未來大勢的金手指,他們也能輕鬆解決衣食住行等難題。
但是,魏東生的目標不是王侯將相,也不是億萬富豪。
十世轉生是一堂課。
十世轉生的“十世”,是把魏夏帝國按照社會地位分成十大階層;轉生歷練的每一世“歷練”,恰是希望魏東生能夠親自體驗十大階層眼中的世界。同樣的魏夏帝國,皇帝怎樣看待它,藩王怎樣看待它,閣臣怎樣看待它,地方大員怎樣看待它,行業精英怎樣看待它,成功人士怎樣看待它,中產階層怎樣看待它,不同的器量肯定有不同的認知。唯有熟知十大階層的所思所想,魏東生才能看清魏夏帝國的真面目。
或許,這才是十世轉生的真諦。
既然如此,不妨花點兒時間瞭解瞭解第七世的生活環境。
十八年前,魏東生逝世於魯藩青島府魏和學院;十八年後,魏東生降臨在距離魯藩青島府魏和學院不遠的某居民區。
說到魏和學院近況,則須簡單綜述近些年的魯藩體制變遷。
1631年,魏順會繼任魯藩藩王,內閣脅迫他與吳藩簽署和平條約。魏順會當時屈服了,卻把此事視之為奇恥大辱,待王位稍稍穩定,即開始和內閣鬥爭,王權和內閣之間的矛盾越發激烈。
魯豫共和國期間,範必克推行《考成法》,要求各級官員“事必專任,立限完成;層層監督,各負其責”。魏順會父親魏道乾復辟時,內閣威權相對強勢,魏藩遂延續了《考成法》,部院監控地方,六省監控部院,內閣監控六省,把王室的絕大部分權力轉移到內閣。
魏順會最討厭這條政治改革,屢屢想突破《考成法》限制,任命外戚近臣督管六省部院。
內閣自然不會讓魏順會得逞,再三強硬否決魏順會的任命。
僵持到1635年,魏順會索性撕破臉皮,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內閣制度源於魏東生所創,傳承三百餘年之後越發成熟,內閣的閣臣慣例需要得到王權(皇權)和內閣的共同認可。如果群議推舉某臣,藩王也予以批准,他方可入閣;如果藩王想提攜某臣,內閣內部也多數選舉透過,他才能正式入閣,每名閣臣的誕生幾乎都來源於王權和內閣的相互妥協。魏順會厭惡內閣攝政,發話說,如果內閣不肯允許他指定的官員入閣,他就再也不會批准群議推舉的官員入閣。
內閣頓時失去新鮮血液補充。
最初,此事影響較少。可隨著時間延長,當年邁的內閣閣臣病逝卻無法及時補充內閣時,內閣逐漸意識到危機來臨。倘若既有的內閣閣臣全部老死病死,內閣還能怎樣運營?甚至,何須閣臣全部病死,閣臣缺席四五人時,官僚制度就開始深陷泥潭。
內閣會屈服嗎?
答案是絕不。
恰逢小冰河氣候來臨,天災**旋即成為王權和內閣的鬥爭利器。
1638年為始,魯藩猛地多災多難起來,今月甲府旱災,次月乙府蝗災,又次月丙府風災,再次月丁府旱災。與此同時,工商業突然間凋敝,稅銀急劇減少,開支猛增,收入猛減,魯藩的財政危機越來越嚴峻。最初,魯藩小朝廷逢災必救,當真一副愛民如子模樣;待魯藩國庫逐漸空虛,內閣才驟然發難,請求藩王魏順會慷慨解囊。可惜,莫說魏順會能否真心憐憫百姓,即使他真新想救災,又怎能變出數千萬銀元和海量糧食?
於是乎,魯藩多災多難起來。
某府遇到天災,朝廷無力為救,饑民相聚為禍;朝廷派遣軍隊鎮壓民亂,結果兵餉越欠越多,士卒怨氣沖天;藩王緊急手段強制徵稅,結果得罪天下富商,紛紛把財富轉移到其它藩國。
士卒無戰心,饑民猛如火。
1644年4月,一群饑民攻入濟南府王都,魏順會遁入枯井時被亂石砸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