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木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67 第九世:蓬萊共和國,重走未來路,萬木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名第二的金萊共和國,疆域僅略遜色現實世界的華國,乍看起來非常嚇人。但以人口規模而論,這些共和國的存在感頓時非常單薄,人口規模排名第一的西陸共和國僅有612萬諸夏後裔,排名第二的中蓬萊共和國約375萬諸夏後裔,排名第三的北蓬萊共和國約261萬諸夏後裔。
反觀舊九州,僅僅魯藩一地,就有5080萬人口規模。
蓬萊十四共和國儘管憑藉天時地利人口獲得獨立,他們受限於人口規模,短時間內註定無法影響世界局勢。
以上,皆為浩浩蕩蕩歷史大勢。
鏡頭移到魏東生小視角。
第八世歷練時,身份背景意料之中降低到第八階層。
魏東生這一世的名義父親,僅是一家普通企業的小職員。第八世名義父親和第七世名義父親的典型區別在於,第七世名義父親前景光明,省吃儉用的話,有能力把孩子送到昂貴的高檔私立舉學;而第八世名義父親只是一名囊中羞澀的典型小市民,他有能力供養孩子讀書,卻絕無可能負擔起高檔私立舉學的學雜費。
當然,這些門檻無法阻擋魏東生。
只要具備應試教育天賦,魏東生耗時間復讀一年,就能走國子監快捷通道輕鬆改變身份特徵。
所以,第八世的經營不說也罷。
第九世歷練時,魏東生身份背景又降低到第九階層。
魏東生這一世的名義父親,職業是地位更低的苦力,依賴身體素質養家餬口;名義母親是紡織廠女工,累死累活賺加班費。名義父親和名義母親相繼死於1781年,僅僅留給魏東生總額52.25元(魯元)遺產,沒有居宅,也沒有田地等固定資產。
52.25元大約多少購買力呢?
據魏東生粗糙統計,魯藩人均GDP約為209元。
簡單橫向對比現實世界,假設華國2016年人均GDP為元人民幣,名義父親留給魏東生的52.25元遺產約摺合為元人民幣。想想現實世界華國的元人民幣能做什麼事,就能理解名義父親留給魏東生的遺產究竟多麼寒酸。
當然,魏東生並不在乎遺產錢多錢少。
以魏東生的商業經驗,只要此世還是正常社會,就絕對餓不死他。
與遺產多寡相比,魏東生更在乎國子監製度的改革。
共和思潮氾濫以來,內閣秉政成為主流政治體制。以魯藩和皇室為例,而今再有革命呼聲,守舊派、無為派、共和派、無類派等等,都把矛頭指向內閣丞相而非吉祥物般的皇室或王室。以魯藩內閣為例,目前政治格局就是守舊派和無為派的相愛相殺,無為派崇尚道家的無為而治;守舊派則是傳統的內閣派,如今內閣秉政制度完善,再稱謂內閣派就有所不妥,遂被其它派系抨擊為頑固不化的“舊黨”。
內閣閣臣源於群議推選,隨著內閣秉政制度越來越深入人心,群議推舉制度也隨之制度化、擴大化。隨著群議推選制度恐怖速度蔓延,秦漢以來傳統官僚制度逐漸崩塌,群議推選官僚慢慢成為主流。未幾,群議推選制度又逸散到民間,士家豪強開始呼籲擴大推選範圍,讓百姓也有監督官僚的權力。不知不覺間,內閣群議推選制度漸漸演變成現實世界耳熟能詳的選舉文化。
1775年,無為派為了贏得內閣群議推選,聳人聽聞地提出群議推選制度改革議題。無為派執政內閣之後履行承諾,旋即進行大刀闊斧改革,大幅度降低群議資格門檻,導致擁有群議推選資格的選民猛烈擴大到135萬規模。
這或許是好事。
但是,國子監製度卻崩潰了。
想想就知道,既然群議推選做官成了主流,國家還搞什麼國子監監生啊!
內閣叫停國子監監生特權之後,魯藩國子監越來越頹敗,旋即改組成了魯夏監學。國子監監生沒了政治特權,其它監學的監生自然更沒有政治特權可言,所有監學畢業生都被迫另尋出路。與此同時,起家就不依賴政治特權的魏和學院和合樹技術學院陡然間鶴立雞群,聲望迅速超越一群國立監學,壟斷高校排行榜第一和第二。
時至1782年,魏和學院更被譽為諸夏第一學院。
可惜,魏和學院的諸夏第一榮譽只是瘸子裡挑將軍罷了。魏和學院的社會地位類似現實世界的知名高校,優秀畢業生榮譽加成非常有限,學生很難依賴一紙文憑突破階層枷鎖。
橫向對比現實世界,以華國範圍而言,魏和學院畢業生就是燕京大學或清華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固然有一定社會地位,卻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