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之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四十一章 朝廷大勢,大明之縱橫天下,神武之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部邊防依然沒有整頓,實在氣煞朕。”

李毅溫言道:“皇上甚至遠慮,臣和袁督師也多次憂心北部邊防,而現在那裡只有趙率教率領的五千精兵守衛薊州,大半防務都由關內總督喻安性負責,確實應當早作準備。”

崇禎皇帝想了想,道:“國庫空虛,朝局動盪,短時間怕是沒有成效。朕會盡快讓你官復原職,去往東江整治,牽制東虜。這樣的話,北部邊防的威脅就能減輕。”

這等拖延之術如何能夠算是上上之選,李毅心中嘆息。

這時候,崇禎皇帝道:“國事艱難,朕銳意新政,之前你從經濟、政局、軍事三方面提出意見,朕也細細思量很久。你覺得如今,什麼最是重要?”

李毅想了想,道:“啟稟皇上,臣以為如今天下生亂,乃是吏治**,災害不斷。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兩件事,乃是整治吏治,屯田產糧。”

崇禎皇帝點點頭,道:“整治吏治,我也是日思夜想,但是之前重重作為,卻是收效甚微。”

李毅想了想,道:“皇上,想要政治吏治,不在於掀起大案,而在於徐徐圖之。要想收穫成效,依我看來,最重要的是重用都察院。現在的都察院都御史曹於汴雖然是動力當,但是他滿身正氣,為人正直,經驗豐富,若是能夠全力支援,定然能夠肅清吏治。再有如今大明官員,特別是派遣到各地的欽差大臣,全都兼著都察院的官,不僅要主張行政事務,還要自審公正,不僅不能清廉,反而被惹上灰塵,所以收回這些官職,乃是緊要的事情。”

這一點意見崇禎皇帝倒是沒有想過,一邊踱步一邊道:“你說的也是有些道理,可是東林一派勢力太強,曹於汴又是東林黨核心人物,若是朕重用都察院,東林黨趁機排除異己該如何甚好?”

想要整治吏治,害怕東林黨壯大,李毅實在無話可說。

其實在他看來,朝中現在根本沒有什麼朋黨,就算有,也是各方勢力或加盟或敵視,為了權利而鬥爭的遊戲,並非是一個個有秩序,有主張的黨派。

崇禎皇帝低頭沉思道:“你先離去,這件事朕會好好思量的。”

李毅離開,曹化淳服侍崇禎皇帝坐下。

崇禎皇帝重新批改奏章,想了想道:“李毅所說確實有些道理,但是東林黨一直限制皇權,欺壓與朕,朕又如何能夠放權給他們。”

這就算是否決了李毅的建議。

旁邊的曹化淳聽了微微一頓,本來想勸諫幾句,但是看到崇禎皇帝的神情,只能低聲道:“皇爺英明。”

李毅返回會館。

其實他已經明白,崇禎皇帝看來是不會採納自己的建議,不然不會推脫自己的。

想到這裡,李毅還是有些失望的。

崇禎皇帝確實有很多優點,比如勤政,比如節儉,但是同樣的,他的缺點也十分明顯,那就是疑心很重,並且剛愎自用,太在乎自己的權威。

失望之餘,李毅倒是沒有太過在意。

皇上今天的表現,已經表現出他對於自己十分的看重。

崇禎皇帝跟朝中大臣多次交鋒,但是都沒有讓李毅官服原職。

要知道錢龍錫被彈劾辭官,周延儒入閣辦差,朝中一幫清流早就憋著一股氣,如何還能讓崇禎皇帝再任用自己的親信。

李毅沒有辦法,只能在京中停留,不時能到曹化淳的莊園見見皇上,大多數的情況則是留在會館讀書的。

要知道李毅之所以頻頻被文官們排斥,除了認為他逢迎上意之外,還有一方面就是他沒有正經的功名。

李毅當初努力良久,透過了縣試、府試、院試,成為了秀才。但是在科舉制度中,正經的考試乃是鄉試、會試、殿試三級,所以說李毅有功名,也是有些勉強的。

朝中文官那個不是進士出身,還與很多都是狀元、榜眼,他們考中功名,還要在翰林院熬十多年才能成為大員,李毅一個小小的秀才成為四品大員,當然有很多人不服氣,羨慕嫉妒恨。

李毅也明白這個道理,正好今年鄉闈在即,他打算好生準備,下場一試。

鄉試在秋季八月,凡獲得秀才功名和監生都能應考。

其中考官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他官員若干。考試分為三場,分別是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

只要考中了鄉試,就能成為舉人,俗稱孝廉,具備做官的資格。所以鄉試中舉之後,才算是有了真正的功名。

而真正讓他打算參加這次的鄉試的原因,還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秦雲蕭淑妃

一代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