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邊際遞減和技術凍結
星海一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七十九章 邊際遞減和技術凍結,從手搓CPU開始橫掃宇宙,星海一葉,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b></b>以二級文明的科技程度,所能支撐的社會管理能力是有限的。 社會管理也是需要成本的。一個人讓他自己待著一點事都沒有。一千個人讓他們呆在一起,沒有管理體系就會出亂子。 有社會管理體系,就需要支付相應的社會資源。人口越多,為管理體系支付的社會資源就越多。 而一個很顯然的道理是,社會管理的難度,伴隨著人口的提升,是指數形式上升的。 管理一個100億人口文明的難度為1的話,一個200億人口的文明的管理難度卻並不是2,而至少是10. 人口僅僅提升到原來的兩倍,社會管理難度卻提升到了原來的10倍。 而社會管理能力的提升,相當大一部分取決於科技程度。 社會管理能力不足的話,社會福利待遇便會下降,效率降低,幸福感降低,生育率便會降低。 由此,科技程度便透過一系列複雜的機制,與文明人口數量聯絡在了一起。 現有的科技程度之下強行提升人口數量也不是不能做到,只要韓陽肯承受社會秩序進一步混亂,幸福感進一步降低的代價即可。 但不管是韓陽還是普通人,都很顯然不願意承擔這個後果。 並且,韓陽發現,強行提升人口數量,其實也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好處。 自己原本以為的,人口基數越大,科研人口數量便越多,科技提升速度便越快這一理論,其實也是不成立的。 這涉及到邊際遞減效應。 也即,在科研人口自身素質不夠高,腦容量不夠大,思維速度不夠快的前提下,面對一個科研專案,100個人參與可能需要一年時間完成,提升到200人的話,人數翻了一倍,時間卻可能還需要十個月,僅僅縮短了16.7%。 再翻倍為400人,時間卻可能還需要九個月,又只縮短了10%。 也即,堆砌的人數越多,越到後面,提升的速度越少。 這樣一來,堆砌科研人口對於韓陽,對於文明來說,意義便也不大了。 除非韓陽能提升單個科研人員的素質,讓他們腦容量更大,思維速度更快,更聰明。但這很顯然又涉及到了基因科學,進而又涉及到了基礎科學。 “那便沒有強行提升人口的必要了,順其自然,讓人類文明的人口數量保持動態平衡即可。 我需要做的,是在科研人員自身素質有限的前提之下,降低其溝通成本,提升組織力和協調性,間接達成提升平均產出的目的。再加上我自身的存在,人類文明的科研能力仍舊至少十倍於其餘文明。 且,後續科技越先進,領先其餘文明越多。嗯,優勢仍舊在我,且十分巨大。” 韓陽愈發認識到,科技發展是一項長期的事業,必須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欲速則不達。自己的存在雖然大幅度提升了人類文明的科研能力,但也無法打破這一基本規律。 韓陽的心態愈發沉穩,之前尚且存在著的一些大幹快上的浮躁氣息悄然消失不見。 在全力發展的情況之下,人類文明演習艦隊出發20餘年之後,韓陽終於迎來了第一次堪稱突破性的重大成果。 量電計算機再次迎來巨大突破,在數萬個特殊領域,量子計算機取得了量子優勢,代替了傳統的電子計算機,由此達成了量電計算機整體算力的鉅額提升,一下子便提升了十倍。 此刻,哪怕是最新式的戰艦比遠征伊塔星系之時的戰艦消耗算力更多,韓陽都一舉達到了可以同時操縱15萬艘新式戰艦的水平,戰鬥力極大提升。 現階段,哪怕遠征淵山文明並將其滅掉,韓陽都有了至少六成把握。 韓陽愈發有底氣,愈發沉穩。 時間匆匆流逝,轉眼間又是十餘年時間過去。 自從第一支演習艦隊出發之後,這幾十年時間裡,整個人類科學界以及韓陽從未停下過對最新一代戰艦的研發。 大規模展開的基礎物理學及應用物理學層面的研究,則為最新一代戰艦的研發提供了足夠的支撐。 此刻,林林總總算下來,已經有了十餘萬項新技術可以應用到戰艦上面。 小到馬桶水流控制器,大到電磁炮,方方面面,無所不包。 眼看著時間差不多了,韓陽果斷下達了技術凍結命令。 所謂技術凍結,是一個工程學上面的概念。 新技術層出不窮,每時每刻都有出現。就像現在的人類文明,可以應用到戰艦上面的新技術,平均每天都會湧現出少則六七個,多則二十個。 而戰艦設計和研發製造是需要時間的。總不能出了什麼新技術立刻就得應用上吧? 這樣的話,原本新戰艦已經快要造出來了,結果今天出了五項新技術,加上去重新設計,好不容易設計好了,又出了幾項新技術加上去,那麼新戰艦永遠也製造不出來了。 這就需要設定一個時間節點,做一下技術凍結。也即在這個節點之後,出現再牛逼的新技術,都不影響現有飛船製造,最多放到下一批更新型號的戰艦製造中去。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