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醫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47章 試驗品,寒門江山,推拿醫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等一行人到了臥龍村,幾個匠人徹底失望了。
看來以後就要在這麼破的小村子裡幹活了,早知道是這樣,打死也不來啊!
好吧,幾個匠人也就是想想罷了,軍械倉庫的王主管出馬,別說讓他們到村裡幹活,就是要他們的老婆,他們也不敢放一個屁。
讓幾個匠人更鬱悶的是,車隊竟然沒有在村裡停下來,而是直奔村莊的北門而去。
天哪,幹活的地方在村外,這是連村莊都不如啊!
然而,等車隊從村子的北門一出來,幾個匠人的眼神就直了。
那個正在轉動的大傢伙是什麼?
是龍骨水車嗎?
幾層樓那麼高的大水車,粗壯的骨架,巨大的水葉,精妙的設計,把工匠的技藝和力學的美彰顯得淋漓盡致,震驚得幾個匠人目瞪口呆。
水車並不是雲超的原創。
很早以前就有,也叫翻車,也有叫龍骨車的。
幾個從東平府來的匠人,卻從來沒見過這東西。
不是水車的加工難度有多大,主要是東平府一帶沒人用這玩意。
一架水車,尤其是這種大水車,需要投入的銀兩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雲超曾經計算過,像自己打造的這種十幾米高的大水車,連工帶料加在一起,造價差不多要上百兩銀子,這還不算後期的維護費用。
不過,花費大,作用也大。
十幾米高的大水車,可以滿足兩三百畝田地的灌溉。
大武朝可沒有抽水的機械,田地灌溉全靠老天下雨。
靠近水源的田地,還可以用挑水的方法澆一澆。
那些遠離水源的田地,靠挑水,還不如省點力氣幹別的呢,投入和收穫根本就不成正比。
所以,大武朝絕大部分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飯。
哪一年風調雨順了,或許就能多收個鬥。
哪一年要是不下雨,老百姓就慘了,輕的餓肚子,重的活活餓死!
因此,大武朝才會有那麼多的荒地,不是大家不想種,是根本就照顧不過來。
沒有水澆地,即便種下糧食,也收不了多少。
收穫的那一點點,還不夠交稅的。
有水車就不一樣了,能把旱地變成水澆田,修建一架大水車,就相當於多出兩三百畝的水澆地,其中的利弊,傻瓜都能算清楚。
有人可能會說了,既然水車的作用這麼大,為什麼沒人用呢?
就算普通老百姓沒有那麼多田地,也沒有那麼多銀子製造,不是還有地主嗎?
地主有田,也有錢,花些銀子打造一架水車,不就能多些收入了嗎?
理論上是這樣,但實際上很少有人這麼幹。
家裡有上千畝地,不代表全都是自己家種。
沒有機械化,想要種上千畝地,需要的人手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地主吃飽了撐的,才會僱傭那麼多長工搞大農莊。
既要盯著他們,又要管他們吃喝,甚至生老病死都要管,簡直能把人麻煩死。
這年頭,大地主通常的做法都是留少量的一部分田地自己種,其它的全都租給佃農。
比如有一千畝地,通常會留個百八十畝僱傭長工,剩下的全都佃出去,這樣便於管理。
像雲超這種用幾百個幫工同時開荒的傢伙,大武朝不是沒有,但清陽縣絕對沒有,甚至連東平府都沒有。
所以,能滿足幾百畝灌溉的大水車,東平府就找不到第二架。
別說大水車,就連小型的水車也沒有。
小水車只能管周圍十來畝地,造價大概是十來兩銀子。
也就是說,不吃不喝,十畝地整整兩年的產出,才夠打造一架小水車,不是腦子進水的地主,一般都沒人幹,長工是用來幹什麼的,讓他們挑水不香嗎?
風調雨順的情況下,大武朝北方的畝產,平均是一石左右,也就是一百多斤。
秋天種小麥,來年夏天收。
收完小麥,再種一些穀子、豆子之類的雜糧。
這就是所謂的一年兩熟。
一季收一石,兩熟就是收兩石。
除去人工,種子,一畝地一年兩石的產量,最後落到手裡的也就一石多一點。
十畝地,一年到頭,也就能落十石多一點的糧食。
不過,十石糧食,不代表就能賣出十兩銀子。
糧店的糧價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