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赫蘭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章 第醫夫人,第醫夫人,葉赫蘭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因為有陸如雪暗中斡旋,燕王這才將這份功勞,全都記在了陸府的頭上。對當初太傅陸承祖,未能留京助他一臂之力,也不再耿耿於懷。
不過燕王圍困京師後,並不急著攻城,而是派出使節,與皇上談判。
為的正是自己的長子,如今被扣於京中為質的燕王世子。當初,燕王妃派了韓松進京,甚至幾次想帶著世子和世孫,逃出京師,卻都無功而返。
所以燕王才不得不圍而不攻,就是想和皇上交涉,救下長子一家的性命。
早在衛國公連連敗退,遼東都司和魯地接邊失守之時,皇上便知大勢已去。可即坐了這個位子,他也會心有不甘。畢竟他才是高祖皇帝親封的皇太孫,依詔登基名正言順的皇上。
所以就算是死,至少也要用燕王世子一家的性命,為自己的妻兒留一線生機。
至於自己的性命,他從未奢求,以燕王陰狠的性子,絕不可能放他一條生路。所以皇上從未向燕王低頭,甚至為自己求情。
而燕王也真如皇上所想,只一心想要斬草除根,永絕後患,所以又怎會輕易應允,留皇上的兒子們一命。
兩邊一時間僵持不下,談了幾次,都無法令雙方滿意。
最後還是燕王的幕僚出了個主意,貶皇上的兒子為郡王,去為高祖皇帝守陵。且郡王位三代世襲,五代內不得入朝為官。若敢犯上作亂,遇赦不赦。
五代下來,也有數百年了,人事已非,誰又還會記得,這些人曾是先皇的親眷。
燕王聽了,這才同意讓步。不過也有條件,要皇上寫下退位詔書。
皇上畢竟是九五之尊,被逼至此,又怎會甘心。竟活活將自己吊死在了奉天殿,也不肯寫退位詔書。是想死後藉著言官史書筆伐,留著讓後人給自己討一份公道。
可成王敗寇,燕王當初發兵,以“清君側”為由,如今又對外召示,皇上是死於逆臣齊泰等人之手。
就算史官們明知這一切是假的,是皇上為百年身後,留得清名一世,而杜撰出來的。可也不敢拿九族人的性命,為已死之人去討什麼公道。更不可能據實著述。
所以從古至今,才會有那麼多的野史記、秘聞錄。
建文帝一生崇尚儒學,相信人性本善,最後連死,都只落得個不明不白的下場。其子孫,更不得不去給高祖守一輩子的陵墓,被人當豬狗一般圈養一生。
皇上死後,駐守京師的守軍開啟城門,迎燕王大軍入城。可燕王雖率軍進駐皇城,卻遲遲不肯繼承帝位。直到百官上書勸進,燕王這才於同年八月廿七,即皇帝位。
不過卻廢除了建文年號,而沿襲了高祖在位時的洪武年號,改建文三年為洪武三十四年。並連下數道聖旨,緝拿齊泰等亂臣,定罪滅族。
一時間京中再颳起了血雨腥風,刑場上血流成河,牢房內哭嚎連天。不過有人悲,便有人喜。
燕王登基後,先是下旨恢復了高祖皇帝制定的所有法規、官制,以此向天下人召示,其起兵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登基稱帝,而是為了恢復祖制。
下旨次年初,改年號永樂。同時重建奉天殿,雕刻玉璽,並將燕王妃徐氏和側妃,及眾兒女們一併接進了京師。
封徐氏為皇后,兩個側妃的孃家都有出力,所以生有庶二子的常側妃,封為賢妃,生有庶長女的於側妃封為惠妃。三個育有子嗣的姨娘,因四少爺今年剛好及冠,母以子貴,也被封為順妃。
而齊姨娘和石姨娘,因為都只生了庶女,所以只被封了德嬪和麗嬪。
卻並未立即封立世子為太子,而是將已成年的四子,分別封王賞賜封地。
世子穆玄熾被封為谷王,三子穆玄陽封為漢王。二子穆玄燧封趙簡王,四子穆玄爔封安惠王。
而三個兒媳的孃家,也都一一封賞,連剛除服的陸承祖也都官復原職。倒是陸承宗雖被免去通政司左參議正五品的官職,卻連升兩級,外放為西北大同府正四品的知府。
即便皇上對代王再放心,可還是派了自己人,去任知府,藉以監視代王。
而陸承耀也不必再回望平任知縣,而是留京任正六品翰林院侍讀。依著皇上的意思,是想再多提拔提拔陸承耀,畢竟今日之勝,也有兒媳陸如雪的功勞。
還是陸如雪上書,請皇后轉達了祖父和父親的意思。陸承宗已連升兩級,外放當了知府。陸府若再有人連升兩級,只怕會引百官不滿,反而亂了朝綱,有辱皇上的賢名。
皇上對於陸府諸人的態度,很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