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盤大佬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四二九章 西南道行臺省,家父隋煬帝,圓盤大佬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情搞明白。
於是他站出來道:“臣此番南下巴蜀,所見所聞,觸目驚心,山川富饒,百業皆備,惟賦稅難收,皆因豪強把持地方,上以財物賄官,下以強權剝民,臣懇請陛下再設總管,以安巴蜀、御萬民。”
高熲這番鏗鏘之辭,把很多人都喊醒了,蘇威掛著個眼袋,皺眉道:
“巴蜀形勢複雜,歷來如此,想要改善頗為不易,似乎並不是加設一個總管就能改觀。”
是的,高熲當然也明白,但是他不能提免除迴避,不然會觸碰到關中集團的利益。
而實際情況是,楊廣巴不得有人提出免巴蜀迴避,因為他本意就是要拋棄關中本位。
於是楊廣一臉認同的點頭道:
“獨孤公此言,說到朕的心坎上了,巴漢、岷蜀之地,自古富饒,朕上承天意統御萬民,自不忍見巴蜀百姓一粟一衣,皆受盤剝,然如此重地,再設總管,似乎眼下並無合適人選。”
這句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是在說,我不能讓巴蜀的賦稅落在那些豪族手裡,那是國家的錢,他們得給我吐出來,但是這麼重要的地方,我只能安排皇子,但你們也看見了,我就兩兒子,無人可派。
楊廣是不可能讓楊暕離京的,因為會惹到楊銘,會讓楊銘起殺心。
他的這番話,很多人都聽出其中的味道了,看得出,皇帝有心派人,但沒有讓他滿意的人可以派。
這個時候,吏部尚書楊恭仁突然朝楊銘使了一個眼色,楊銘收到了。
大隋的規矩,中樞官員每隔四五年,就得下放地方,而地方一些大佬也會返回中樞任職,這麼做,有助於削弱他們的權利和影響力,但又不影響國家運轉。
楊恭仁在吏部尚書這個位置上,已經幹了好多年了,符合外放條件,隨時都有可能被放出去。
以他這個級別,放出去肯定是上上郡的太守,不會再高了,但是眼下,皇帝明顯有意再設益州總管,那麼這個位置,可是實實在在的封疆大吏,下設三十六個郡,三百多個縣。
這可比當太守牛逼多了,而楊恭仁又是宗室,是完全符合條件的,就看楊廣樂不樂意。
楊銘猜到楊恭仁的用意,但是這麼大的一片區域,交給一個人,連他都不放心。
他還沒有開口,宇文述和來護兒等人已經站出來反對了,他們倆是知道皇帝心意的,心知這麼大疆域,皇帝眼下確實無人可用。
人家楊堅當初是派的親兒子,楊廣可沒幾個親兒子。
而楊廣也贊同兩人的意思,認為當下確實無人可派。
楊恭仁頓時灰心喪氣。
這時候,楊銘站出來了,說道:
“兒臣以為,益州總管確實有再設的必要,而且非常緊迫,然益州之地,過於廣闊,各地民情不一,只怕一人之力難以協調,所以兒臣覺得,在益州總管之外,可再設西南道行臺、專門負責宣化當地百姓及糾察政務之弊。”
行臺,又稱行尚書檯或行臺省,是尚書省在外的分支機構,屬於政務機構,這玩意一般是臨時的。
但是臨時多久,就沒有定義,也可以臨時好多年,因地制宜,甚至可以改成永久的。
楊銘的意思,直接在巴蜀設定一個行臺省,對接尚書省,而大總管,負責對皇帝,權利劃分的清清楚楚。
楊廣有些動心了,陷入沉默,半晌後,楊廣直接道:
“既有行臺,何需總管?就以太子為西南道行臺尚書令,至於下屬官員,太子可以擬一個名單出來,供朕御覽。”
這招更特麼絕。
行臺省的所有編制,和尚書省是一模一樣的,只是人數少了很多。
最大的就是尚書令,接下來是左右僕射外加六部尚書,下面還有丞、郎中。
不過這些官員的前面,都需要加上行臺二字,以和真正的尚書省區別劃分。
楊廣把權利最大的職位給了離不了京師的楊銘,其實就是分化這一部門的權利,那麼西南道行臺,將來權利最大的是兩個人,是左右僕射,可以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
所以這兩個位置上的人,必須是平時就不對勁的。
楊恭仁跟誰有過節呢?要知道這小子也是個不粘鍋,平時沒怎麼得罪過人,楊銘覺得一時間還真不好選。
朝會結束之後,楊恭仁屁顛屁顛的追上楊銘,小聲道:
“左右都行,殿下這次可得幫我這個忙。”
“儘管放心,左僕射非你莫屬,”楊銘肯定需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