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盤大佬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三四八章 四大使持節,家父隋煬帝,圓盤大佬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另一座營帳,楊銘和韋貞圍著爐火相對而坐。
韋貞的級別是很高的,正四品。
門下省是三省之一,權力非常大,楊堅時期,很多中樞大老都兼任了門下省納言,納言就是可以給皇帝提意見的。
很顯然,楊廣不喜歡別人提意見,所以眼下的納言,只有兩個人,蘇威和裴矩。
門下省改制之後,原來的兩位總領實事的給事黃門侍郎,去掉了“給事”二字,改成了黃門侍郎,眼下是楊達和韋貞。
下面還有給事郎4人,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各4人、諫議大夫7人,這些都是諫官。
但是楊廣即位之初,就說過:我性不喜人諫,若位望通顯而諫以求名者,彌所不耐。
所以門下省的諫議之權,給剝奪了。
韋貞的爹韋師,那是楊廣心腹近臣,也是晉王府的老人,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京兆韋氏在楊堅時期,便已經分別押寶太子楊勇和晉王楊廣。
韋世康與韋師的矛盾,也是太子黨與晉王黨之爭,倆人看似鬥得很兇,實際上都特麼是表面功夫。
“殿下是沒有見到那座觀風行殿,堪稱鬼斧神工,宇文尚書實為國之大才,”韋貞雙手接過楊銘遞來的茶水,笑呵呵道。
觀風行殿,就是行走的宮殿,宇文愷已經做出來了,那麼說明楊廣北巡,就要提上日程了。
“我倒是也收到一些訊息,”楊銘皺眉道:“各軍府都在整軍,陛下這次北尋,要帶多少人?”
韋貞伸出一隻手掌晃了晃,道:“五十萬。”
楊銘嘴角一抽
韋貞繼續道:“五十萬大軍,十萬匹戰馬,分為二十四軍,僧、尼、道士、女冠三千人,馬車一千六百駕”
半晌後,楊銘面無表情道:“山西抽調了十五萬,河南十萬,關中二十五萬,京師徹底空虛了?”
“是的,”韋貞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殿下不在,也沒人敢提意見,本來大家還盼著高公能頂一頂,誰知道高公一言不發,他老人家都不說話,更沒人敢說話了。”
五十萬啊,大興城攏共才六十萬人,楊廣北巡差不多帶走了一個大興?
在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了,怪不得讓我來主持春遊,這是故意支走我?怕我帶頭反對。
正如韋貞所說,滿朝文武都在等一個帶頭的,可偏偏就是沒有。
最近半個多月,楊銘都沒有參加朝會,雖然很多事情他這裡都知道,但畢竟不算詳細,於是他又問道:
“運河的事情怎麼樣了?”
韋貞道:“民部的韋福嗣和韋義節,聽說都去了河北,齊王眼下在洛陽主持引沁水入黃河的工程,閻毗帶著太府寺的人直接去了涿郡。”
“這倆人一南一北,什麼意思?”楊銘問道。
韋貞無奈搖頭道:“誰又知道呢?閻毗是營造大監,結果他不在洛陽,跑涿郡去了,反倒是齊王總領了運河事務,諸位大臣也在朝會上說過此事,但是陛下的態度很模湖,議來議去,也沒有議出一個結果。”
楊銘覺得有點不妙了,老爹讓楊暕重任豫州牧,就是要他看著點運河的事情,這才剛剛開始,閻毗就已經撂挑子了,其中肯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宇文述最近又在幹什麼?”楊銘問道。
提起宇文述,韋貞也沒有好臉色,一半是做姿態給楊銘看,一半是因為他真的看不慣宇文述,
只見他一臉不滿道:“門下省這邊,來自地方上狀告宇文述的奏摺就沒有停過,幾乎每天都有,上至太守下至縣令,都在告狀,河北最多,單單一個河間郡,聽說就要抽調民夫八萬人,河間太守楊萬石的奏疏非常不客氣,已經將宇文述稱為國賊了。”
河間郡,是河北第二大郡,統縣十三,郡守楊萬石,是楊素的兒子,楊玄感的弟弟。
於公於私,楊萬石都不會跟宇文述客氣。
“然後呢,陛下怎麼說?”楊銘問道。
韋貞嘆息一聲:“這些奏摺,都被陛下壓下來了,壓根就沒有上朝會,也只有我們門下省知道,殿下心知肚明即可,不要外傳。”
他這是納投名狀呢,告訴一些楊銘本不該知道的事情,以獲得楊銘的信任與好感。
楊銘點了點頭,看樣子老爹這次是鐵了心讓宇文述和老二背鍋了。
“崔弘峻上任了?信都郡又要抽調多少人?”楊銘問道。
崔弘峻不單單是信都太守,還是趙王楊杲的長史,楊杲才多大點,眼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