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盤大佬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五九五章 嘔~~,家父隋煬帝,圓盤大佬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軸承已經做出來了,而且安裝在了水車上,沒有以前水車轉動時的咯吱咯吱聲了,很潤。

既然水車可以二十四小時運轉,那麼造紙所需要的植被原料,也就能夠更快的舂搗出來。

“以前的話,大概要多久才能舂搗成紙漿?”楊銘帶著一眾官員來到長安縣的造紙場,詢問元壽道。

元壽答道:“人工的話,一番紙所用紙漿,得一旬左右,現在的話,三天。”

一番紙也就是一刀紙,一百張,一旬是十天,等於縮短了七天時間,效率提高了不少。

但是造紙最耗費時間的,其實是淋曬,也就是雨淋日曬七到八個月,這一過程是以空氣中的臭氧改變木素和色素結構,從而達到漂白效果,而且可以提高柔韌性。

淋曬後的原料,會從灰褐色直接變成白色。

因為耗時過長,所以淋曬的樹皮原料會分成三個部分,兩月收取者,為粗麻紙,三到六月為黃麻紙,七八月是白麻紙。

相當於汾酒集團的十年陳、二十年陳、三十年陳。

這個過程不好省,因為木質中含有木質素,木質素本身是黃色的,後世用的是化學漂白法,楊銘搞不出那些化學物質,所以只能是古法的氧化還原漂白法。

雖然楊銘現在的主要目的,是造出來更多的紙,而不是造出更漂亮的紙,但是等七八個月才能製漿,時間確實是太長了。

不過他有辦法,但是不能當著這麼多人的面說。

“一臺水車可以帶動十二臺踏碓,用來舂搗石臼的木皮,這個量,剛好就是一番紙所用的紙漿數量,”雲定興為一眾大臣講解道:

“也就是說,只要原料供應不斷,水車半月可出一番紙,因為還要打漿,加藥、抄紙、濾水、壓紙、曬紙。”

踏碓就跟一個蹺蹺板差不多,中間有支點,人踏在另一邊,挑起對面的木槌,然後落下,用來搗漿。

造紙場有人力搗漿也有水力搗漿,現在安裝了精煉鋼做成的軸承,就是以水力為主了,解放了更多的勞動力。

有人要問了,大隋不缺人啊,是的,不缺,但是這種專業領域的技術,不輕易授人,所以造紙場,等於是不招人,都是老子帶兒子,師傅帶徒弟。

雖然沒有正式編制,但人家也算是國企員工呢,你平民能隨便進嗎?

就包括河東的煉場,真正的技術,普通工人是看不到的,他們只能出力,那邊的工人們也算是運氣好,正好趕上煉場大擴建,才招了那麼多,以後可不會再招了。

“看起來是節省了一些時間,但是節省不多啊,”楊約皺眉道:“淋曬和浸漚是最耗時的,這個過程能夠縮短才是最好的。”

浸漚就是用石灰水泡,石灰水呈鹼性,可以分散木質素,更容易形成紙漿,也有脫色的作用,大隋的石灰浸泡過程,得兩個月。

這個過程想要縮短,其實和淋曬一樣,加一個步驟就可以了。

一群高官們在造紙場轉了半天,紛紛散去,而楊銘將太府寺的人全都留下了。

夜晚,造紙場的棚屋內,楊銘道:

“以石灰浸泡,是利用其酸鹼性,其實有個法子,可以試一試,先以石灰浸漚一月,然後以人尿浸泡發酵,隨後蒸煮,蒸煮過後再淋曬,我們觀其泛白的時間。”

太府寺一眾官員目瞪口呆,您不是開玩笑吧?紙乃金貴之物,怎麼可以用人尿浸泡?

當然可以,人尿中含有尿基鹽,呈酸性,尿基鹽能逐漸滲透到原料內部,溶解掉部分木質素,這是經過驗證的。

直到後世,杭州市郊富陽地區的農村中手工製造竹紙時,還使用人尿浸漬呢。

其實不論是浸漚、發酵、蒸煮、淋曬,都是為了在不破壞纖維素的情況下,除去木質素。

楊銘的話說完,沒有一個人吭聲,人人臉色古怪,很明顯對楊銘提出的這個辦法,有點難以接受。

尿泡過的東西,是臭的,紙是用來記錄經、史、子、集的正大之物,怎麼能用尿呢?

楊銘見眾人不吱聲,道:“田中的糧食,也是以漚糞為肥料,你們吃的時候不也挺香嗎?”

“嘔~~”

不知道誰發出了這樣一種聲音,元壽頓時大怒:“正經議事,你幹什麼?滾出去。”

那名差點嘔出來的官員趕緊出去了。

“矯情,”楊銘沉聲道:“扣他半年俸祿。”

雲定興知道,楊銘所言絕非無的放矢,尿是酸的,發酵就是用酸性物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說書先生

漂漂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