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盤大佬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五六五章 嶺南之疾,家父隋煬帝,圓盤大佬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位,頭領叫土司,在族內是說一不二的。

數不清的部落和各種民族聚集在一起,矛盾肯定不少,而三大部族,起到了平衡嶺南的作用。

朝廷對嶺南,一直都是採用羈縻之策,也就是以夷制夷,以其俗治其俗,而馮盎他們對待其他部族,其實也是這樣,我尊重你們的文化,還會幫助你們,不插手你們的內部事宜,但是你們要和我站在一起。

崔仲方道:“嶺南,乃我大隋南方重地,有些不能改的,我們不改,但有些可以改的,當下還是要改一改的,比如貢品。”

從開國至今,嶺南交給朝廷的賦稅,其實不叫賦稅,叫土貢,其實就是你們有什麼,進貢什麼。

主要是三種,奴婢(包括宦官)、金銀、藥材。

沒有糧食。

首先,嶺南產糧有限,上交糧食的話不會有多少,而且路途遙遠,運輸損耗太大,所以折中為金銀。

嶺南是大隋盛產金銀的地方,歷史上,唐朝金銀總數的一半,是嶺南貢上來的,金銀產地多集中於桂東及粵西地區。

奴婢嘛,對於一個半開化地區,窮苦人的地位非常低,被充作奴隸是很正常的。

馮盎心知今天這關,是他生平以來最難過的一關,謹慎回答道:

“嶺南三大部族,心向朝廷,是願意如此的,可是其他部落,恐怕會有牴觸,我們也管不了啊。”

崔仲方笑道:“我還沒有說怎麼改,你就直接否定啊?”

馮盎苦著臉道:“願聞其詳。”

崔仲方道:“從前嶺南的賦稅,都是你們交上來的土貢,雖然朝廷明確規定了貢品數量,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下放的地方官,對嶺南的情況還是瞭解很多的,朝廷這邊也很清楚,再以貢品計算,國家太吃虧了。”

寧長真皺眉道:“貢品的定量是連年遞增的,一年比一年交的多,嶺南已經是盡全力了,不知崔公到底想怎麼改?”

崔仲方笑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我大隋有大業律和均田制,嶺南總是遊離於法外,實在不妥,但是朝廷對你們,還是寬鬆的,中原百姓納稅,以丁計,嶺南今後,可以以戶計,我大隋田制,丁男每年上繳租3石,再折算成“調”的布帛,再加兩石,也就是五石,嶺南嘛,要寬容對待,上戶一石二斗,次戶八斗,下戶六鬥,若夷獠之戶,皆從半輸,不納絹帛,折為金銀上繳朝廷。”

馮盎和寧長真頓時臉色鐵青。

聽起來,崔仲方的這個提議,確實是很寬鬆了,中原百姓按人頭繳稅,你們那邊複雜,那就按戶繳稅,而且一戶繳的稅,還不如中原地區一個丁男繳的稅多。

但實際情況是,嶺南每年的土貢,都是三大部落給朝廷湊的,剩下的部落,人家壓根就不認納稅一說。

我種的地長出來的糧食,憑什麼給你們?

這就是朝廷與嶺南的矛盾所在,國家肯定不會讓嶺南長期這樣下去,但是嶺南人,人家不想繳稅。

這不是馮、寧二人可以說了算的,因為他們倆想從人家嘴裡摳糧食,也不容易。

民以食為天,要糧食就是要命。

“此策想要在嶺南推行,幾乎不可能,”馮盎道:“強行施之,恐生大亂啊,還望陛下明鑑。”

楊廣沒有說話,而是裴矩道:

“嶺南二十郡,難道永遠這樣下去嗎?陛下信任你們,將嶺南交給你們管理,朝廷的政策,要靠你們去推行,一時之難總好過永世之難,明達應該體諒朝廷才對,對你們已經夠寬鬆了。”

寧長真臉色難看,低頭不語,他已經猜到,自己要是不答應,嶺南是別想回去了。

狗日的,你膽子是真大啊,你在揚州十多年,嶺南什麼情形你不是不知道,讓我們倆下去推行?嶺南人豈不是要扒了我倆的皮?

寧長真現在已經不是考慮政策問題了,而是他的小命問題,人嘛,總是把自己的命看的比一切都重。

“只要朝廷部署得當,政策完善,可以照顧到嶺南的本土情況,其實是可以循序推行的,”寧長真道。

一句話,已經讓在座的各位認為,這個人,是不能讓他回去了。

你特麼竟然不討價還價?鐵了心耍賴是吧?現在口頭答應,等放你回去再全盤否定?

楊廣冷笑著看向馮盎:“明達怎麼看呢?”

馮盎一副苦瓜臉,道:“干係太大,臣沒有這個能力啊,聖母若在,也是做不到的,陛下是不是再好好考慮一下?”

人家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說書先生

漂漂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