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盤大佬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五九二章 水車軸承,家父隋煬帝,圓盤大佬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後世的孔子廟,除了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和現曲阜孔府內家廟、衢州家廟之外,其它的孔子廟,其實是古代的學校,也就是學廟,屬於官辦學堂。

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孔子廟其實是學校,所以清朝末期變法維新之時,有人建議把孔子抬出來,算作中國的教主,以期和基督教對抗,還主張開放文廟。

殊不知,中華本無孔子廟,不過是學廟當中祭祀著孔子而已。

廟宇當然可以開放,學堂怎麼開放呢?清華大學的教室、圖書館、實驗室,你能隨便進嗎?

由此可見,古代的官辦學堂一直以來都形同虛設,大部份人都不知道,文廟其實是國家辦的學校。

到了唐至五代時期,興起了一種民間學堂,宋朝時候,開始進入鼎盛期,也就是書院。

四大書院,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皆起於北宋,算是為華夏古代教育事業,注入了一道新鮮血液。

民辦書院的方式有三種:

一:由道德學問高者,籌集創辦。

二、研究學問的讀書人共同集資創辦。

三、有權有勢者出資創辦。

書院所傳授的學問,與官辦學堂的學問,是不一樣的,

官辦學堂傳授的學問,是出於國家需要,對國家有利的理論,政治色彩較濃。

民辦學院則更為靈活,代表著對新興事物的追求,開闢創新。

隨著宋朝之後科舉制度漸趨完善,學院基本代替了官辦學堂的地位,所以孔子廟其實是學堂很多人都不知道,因為官辦學堂已經不是主流了。

楊銘也一直在思考怎麼能在不花錢的情況下,在全國各地興辦學堂,為國舉才那麼唯一的方式,就是民間籌辦。

但是你得先告訴人家,民間學院出來的讀書人,可以參加科考,這樣一來,才會有人籌集創辦。

當下的朝堂,可以說除了楊銘之外,沒有一個人會知道,民間學院的出現,會對國家帶來什麼影響,他們的眼光畢竟束縛於當世,很難想的那麼長遠。

但是想要將學院在全國推廣,書的問題,你得解決。

書在大隋,是無價之寶,你想印刷之後普及大眾,難度非常之大,雕版印刷術,這都好說,簡單的一批,但首先的問題就是,誰會讓你印刷呢?怎麼才能印刷呢?

秘書省的藏書,皇家子弟都不能隨便進去翻閱,何逞他人乎?

說到底,還是需要一場大洗牌,但代價實在是太大了,楊銘要是敢這麼做,其實和歷史上的楊廣已經沒區別了。

不能急,也急不來啊。

造紙場,在大隋是歸太府寺管,全國的造紙廠只有二十多家家,北方居多,南方以紹興、安徽南部、南京、揚州、廣州為中心,紙質是基本相同的,就是產量不太行。

京師的造紙場是最大的就在原先的漢長安城舊址,這裡現在叫長安縣,但是縣衙在大興城裡面。

楊銘在太府寺幾名官員的陪同下,專門去那邊瞧了瞧。

工藝嘛,大概還是那四個步驟:原料分離、打漿、撈紙、烘乾。

而且長安的造紙場還是用的水車,這裡有潏(yu)河,渭水的一級支流,不缺水。

但是水車古代有個毛病,因為是木軸承,所以建不了多大,而且非常容易磨損,三天兩頭就得換軸承,所以紙張的出貨量不大。

造紙的主要材料,是破舊的麻布,而不是麻類植物的原材料,所以也叫麻紙,像王羲之的傳世之作,就是這類紙做成的。

首先原材料就貴了,麻布,是衣食住行的衣,其本身就是與糧食貨幣直接掛鉤,是硬通貨,老百姓可以沒有紙,但不能沒有衣。

所以即使是破損的麻布,也是價格不菲的。

原材料貴,工藝落後,加上出貨量低,導致紙張的價格非常之昂貴,麻紙的質量也分好壞,主要分粗細厚薄,有上等白麻紙,中等黃麻紙和下等粗麻紙。

現今價格分別是三百錢一張,一百錢一張,五十錢一張,而且一張紙並不大,隋紙其實並沒有大小標準,看你用途如何,經、史、子、集四大類書的紙張標準都不一樣,在京師售賣最多的規格,是長四尺,寬兩尺,也就是14米x07米。

最便宜的粗麻紙,老百姓是用得到的,這也是家庭中的一項大開支,什麼時候用呢?祭祖喪事用來製作紙錢和祭品。

這也就是為什麼,經常有老百姓去撿別人的紙錢,儲存起來,等到自己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說書先生

漂漂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