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盤大佬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六一二章 商君書,家父隋煬帝,圓盤大佬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了韋圓成的閨女?這就是在家裡憋的,你得給他找個事情做。”
楊銘道:“此番北征,國家用兵,楊瑾跟著府上北上,毫無用處,戰事一起,不可預料,兒臣只是覺得”
“不必多說!”楊廣抬手打斷道:
“他們倆給你當兒子,也是憋屈,也就是朕當年北巡突厥的時候,帶著他們出過門,自打那以後,兩個小子連我大隋版圖之遼闊,山河之壯麗,都沒見過,你是不是想讓你的兒子做那坐井觀天之物?只知關中而不知九州四海?”
不是,但他才十一歲,你帶著他去打仗,這叫怎麼一回事啊?
“好了好了,就讓瑾兒跟著去吧,”蕭皇后做和事老道:“仁安(楊倓)也會跟著去,路上有兄弟作伴,他不會孤單的。”
楊昭的三個兒子裡,兩個庶出一個嫡出,但是楊廣夫婦最寵庶長子楊倓,經常帶在身邊,也正因如此,歷史上楊侗、楊侑分別被王世充和李淵立為傀儡,而常年跟在楊廣夫婦身邊的楊倓,與楊廣一同在江都被殺。
楊銘默不作聲。
楊廣朝妻子道:“你先下去,我跟他說幾句話。”
蕭皇后點了點頭,令車馬停下,拍了拍兒子的肩膀後,被侍女扶下馬車。
人家知道,他們父子之間有些話,她還真不適合旁聽,因為楊廣和楊銘,肩負祖宗社稷。
“你在嶺南的那套田畝新政,朕都看過了,雖有些異想天開,但朕並未反對,”楊廣笑道:“你知道為什麼嗎?”
楊銘搖了搖頭:“兒臣不知。”
楊廣道:“丁男授田八十畝,婦人四十畝,永業田二十畝,這是最基本的標準,但是我大隋百姓,足授田者千中無一,你不要以為你祖父不知道,或者是朕不知道,這天下的事情,朕哪件敢不知道啊。”
楊銘點頭道:“兒臣起初也以為是下面官員虛報田畝,以至於國家矇在鼓裡,後來才想通,祖父和父皇應該是清楚的。”
“當年天下官員以虛報田畝及人口為政績,得以升遷,以至於此風一時盛行,”楊廣笑道:
“但又怎能瞞過你祖父呢?當時國祚初立,如果田畝人口遠勝歷朝歷代,對我楊氏根基是有助益的,你祖父也是順其自然,你這次在嶺南推行的新制,比現有制度更為優越一些,其實沒錯,平民能不能分到田,是地方官的事情,國家的政策是好的,他們只會對朕歌功頌德,埋怨地方官員貪汙腐敗,這叫仇恨轉移,官員可以恨朕,但是百姓不能,就是這個道理。”
楊銘以前是沒有想明白的,但是隨著年紀增加,監國時間又久,大致上也算是看明白了。
“可是此番北征,興師動眾,百姓恐有怨言啊,”楊銘道。
楊廣笑道:“那是你還不明白一個道理,朕繼位之前,看過當年的人口統計,我大隋共有870萬戶,人口4600萬,今年有多少,你一直在監國,該知道的。”
楊銘點頭道:“907萬戶,人口4400萬。”
戶數增多,人口減少,是因為大貌索閱,查出了不少隱匿人口,而今年是大業十年,十年間,人口只增長了兩百萬,這是非常可怕的問題,因為這兩百萬中,很多還是查出來的隱匿戶,也就是說,大隋的實際人口,是逆增長,也就是下跌。
“還是不夠啊,”楊廣嘆息一聲,淡淡道:“你記住了,中華之土地,人口6000萬,就是極限,一旦接近這個數字,國家會出大問題,朕因何而北征,現在你明白了吧?”
楊銘目瞪口呆
他怎麼想,也不會想到是這個原因。
楊廣是故意減少大隋人口,以達到天下穩定的目的。
這是一個死結,人口太多,土地分配不均,必然內亂,這幾乎是無法避免的。
唐之盛世,就是源自於人口太少,等到人口一多,各種問題就接踵而至。
楊銘緩緩閉上雙眼,神情頹敗至極。
楊廣忍不住搖頭笑道:“平民嘛,知其授田而不足其田,是必須要這麼做,商君有言: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民貧則力富,力富則淫,淫則有蝨,故民富而不用,則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則農不偷,農不偷,六蝨無萌,故國富而貧治,重強,你是儲君,沒讀過《商君書》嗎?”
楊銘還是不說話,臉色非常難看。
“愚弱!”
知子莫若父,楊廣知道自己這個兒子太過仁慈,眼見對方神情頹喪,直接反手一個巴掌扇了楊銘臉上:
“滾出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