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盤大佬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六二六章 天下兵馬大元帥,家父隋煬帝,圓盤大佬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楊銘選擇眼下出徵,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別看現在天下大亂,歷史上那些反賊一個個的也都冒出來了,但是他們還沒有成氣候。
因為他們沒有那個時間,竇建德還沒有佔據河北,只不過是高士達麾下一個土匪頭子而已。
說白了,就是沒有形成割據勢力,土匪和割據是有本質區別的,割據意味著郡縣各級行政機構都被他們控制,形成了地方小政府,這個就比較難打了。
而眼下呢,各地的叛軍基本還是處在打游擊階段,沒什麼章法,麾下也沒有多少世家大族的子弟效力,戰鬥力堪憂,決策也比較幼稚。
最重要的一點是,眼下的大亂鬥跟歷史上的隋末大亂鬥,有著本質區別,那就是地方官員和世家大族,沒有拋棄朝廷。
現在的情況,稱之為農民起義,是貼切的。
當然了,除了渤海高氏,這一支自打併入了舊齊高家,就已經是一個不穩定因素了,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祖上當國皇帝,而且還不遠,才過了幾十年。
楊茵絳她們終究是女人,對大事的干預程度,是非常有限的,皇帝都准許了,她們不樂意也沒辦法。
雖然楊茵絳帶頭去蕭皇后那裡哭訴,也是毫無效果,蕭皇后不幹政。
連續數天,楊銘一直在安撫自己的妻兒,算是暫時讓她們消停了一點。
至於如何平叛,楊銘覺得沒必要籌劃部署,外面的亂子一天一個樣,你遠在京師,什麼都不清楚,謀劃也是無用功,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玩的就是一個臨場指揮。
於是他先是去找兵部,看看能給多少人。
“衛公從京師帶走了五萬大軍,魚俱羅從洛陽抽調了三萬人,眼下能撥給太子的,也就兩三萬了,”兵部尚書段文振苦惱道。
這個人,按照歷史軌跡的話,兩年前就該掛了,但是這一世沒有,因為歷史上他是隨軍征討高句麗染了病才死的,這一世,身體目前為止,依然康健。
楊銘笑道:“兵貴精而不貴多,兩三萬足以。”
為什麼這麼少就夠了呢?因為他是太子,他如果出征,四方兵馬皆受他排程,什麼來護兒魚俱羅衛玄,都得聽他的。
段文振不好意思道:“關中乃重中之重,臣這麼抽調,前提還是將崔弘升的大軍調回來,才能給殿下配全三萬人,北征戰馬損耗極巨,能給太子的,也就不足一萬匹了。”
“足夠了,”楊銘抬了抬手:“我這次出征,自己點將,兵部無需安排,甲冑缺失的話,從河東調撥。”
段文振趕忙道:“甲冑還是不缺的,河東煉場一直就沒停過,衛尉寺府庫充盈,這一點太子放心。”
楊銘點了點頭:“那你便往各軍府發令吧,以我的名義,抽調膂力矯壯之人,我不要三萬,兩萬就行,但一定要最好的。”
“您放心,給您安排的,絕對是精銳,”段文振道。
兩萬人馬,外加從東宮抽調左右衛率一萬人,河東部曲精銳五千人,等於是三萬五千人,其中東宮左右衛率與河東部曲,能出一萬兩千匹馬。
楊銘返回東宮之後,將一干心腹都叫來,開始安排工作。
李靖、楊玄挺、蘇烈、楊元慶,楊玄縱,裴行儼、侯君集、徐世績、史萬寶、龐犇、龐韜、來整、高表仁、韓世諤、楊思玄、梁師都、韓孝基一干武將。
隨軍的文官,有李建成、房玄齡、杜如晦、喬淳已、劉弘基、姚思廉、薛收、崔處仁。
以及千牛備身張元備、裴爽、張希玄、來宇、虞熙、韋懷敬、韋思言、獨孤凌雲、薛萬述、李孝恭、高湛。
貼身侍衛陳奎、朱三力、崔謂、裴忠。
“裴熙載和史懷義,還有多久能回來,”楊銘問道。
他在決定出徵後,已經送信巴蜀,將這兩個人調回來,還有河東的宋老生。
房玄齡答道:“快馬加鞭,應該也就五六天了,宋老生後日就可進京。”
大家在得知即將隨太子出征後,一個個的都非常興奮,因為這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其中很多人,以前沒有這個機會,現在有了。
年輕人嘛,終究是膽子大,這就是為什麼楊銘此番安排,除了史萬寶和龐犇,沒有一個年紀大的。
年齡大了畏首畏尾,於戰不利。
“關中至洛陽,只是一些小股賊寇,不足為患,我們此番出征,重點還是在河北,掃平河北之亂,大事可定,”李靖與來護兒的觀點是一致的,平定河北,半個北方就穩定了,北方穩了,江南就好說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