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盤大佬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四八五章 造橋大匠,家父隋煬帝,圓盤大佬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宇文愷的死,對楊銘來說不是什麼好事,因為將來渡遼河的時候,誰去修浮橋呢?
歷史上,宇文愷掉鏈子之後,是太府寺丞何稠給補上了,兩天時間,就將大軍渡河的浮橋給修好了。
何稠不是漢人,是粟特人,昭武九姓之一,昭武城就是眼下的張掖郡昭武縣,漢朝時候,這裡被匈奴擊破,於是粟特人開始背井離鄉,四處遷徙。
昭武九姓,就是康、安、曹、石、米、史、何、穆,安祿山與史思明,就是粟特人。
北魏時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時代,何稠他們家就是從那個時候進入中原,在梁朝做官經商,算是伺候蕭家的。
這個民族有東方猶太人之稱,善於經商,長期把控絲綢之路,河西走廊的轉販貿易,大頭都是他們在做。
眼下的何稠,被楊銘封為檢校太府寺卿,去河北的襄國郡燒瓷器去了,這個人是絕對有本事的,歷史上楊廣死後,分別給宇文化及和竇建德做過工部尚書,入唐後為將作少匠。
宇文愷一死,這個人有極大可能負責去造浮橋。
因為何稠負責了楊堅夫婦泰陵的建造以及二位的葬禮籌備,而楊堅在生命的最後那段時光,曾經將何稠託付給了楊廣,意思是這個人,有本事,你要好好用。
古代能給皇帝修陵的,那都不是一般人,也會被特殊照顧,畢竟你把人家的身後事安排妥當,這是大功勞。
楊銘需要給何稠寫一封信,讓對方做好心理準備,如果受召入軍,將來造浮橋的時候,千萬別出岔子。
除此之外,楊銘還想舉薦一個人。
一個在歷史上,名氣比何稠不知道大了多少倍,被譽為一代造橋大匠的李春同志,他建造了中國第一座石拱橋,趙州橋。
眼下的趙州橋,就架在趙郡首府平棘縣西邊的洨河,不過現在不叫趙州橋,叫趙郡石橋。
修運河的時候,為了運輸方便,當地官府打算在洨河上造一座橋,方便山西的物資人力能順利進入河北。
本來官府的意思,你造個能過人和騾馬的橋就可以了,結果李春給造出了這麼一座鬼斧神工、巧奪天工的人間藝術品,花了很少的錢,造出來一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個人眼下不好找啊,應該是官位太小,又或者,沒官。
沒官的可能性不大,畢竟人家姓李,橋在趙郡,想想也知道他是哪家的。
於是楊銘叫來吏部侍郎崔君肅詢問。
崔君肅對李春也沒有印象,於是楊銘直接跟他去了吏部調閱檔案。
將整個趙郡的官員備檔翻了個遍,找到了,趙郡房子縣人士,現任房子縣衙士曹。
士曹,掌土功、公廨、津樑(渡口橋樑)、舟車、工藝事。
這麼牛逼一個專家,只是一個不入品的吏。
怪不得唐朝張嘉貞記載:趙州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
還真就不知其所為,沒名氣啊。
這不是巧了嗎?何稠眼下就在在襄國郡的內丘縣與趙郡的房子縣之間的瓷器窯,兩大工匠眼下就在一個地方。
那麼何稠肯定是見識過趙郡石橋了,只要他見過,他就肯定能知道這座橋有多牛逼,也就會認可李春的造橋水平,楊銘再給何稠推薦,也就很方便了。
“伱聽說過趙郡那座石橋沒有?”楊銘問道。
崔君肅點頭道:“當然聽過,據聞此橋工藝獨特,乃單孔石拱橋,橋體堅固無匹,洪水不能垮。”
當然不能垮,人家要能被洪水沖垮,我在後世的書本上能看到?
楊銘是沒有見過趙州橋真容的,但是圖片上看到,也是讓人非常震驚。
“趙郡太守是魚俱羅吧?這座橋也是他主持修建的,這麼好的工匠,怎麼隔了這麼久,還是一個士曹?”楊銘皺眉道。
崔君肅一愣:“殿下覺得,該進將作寺?”
楊銘點頭道:“當然應該,你現在就發批文給魚俱羅,這個人將作寺要了,但無需來京任職,讓他去何稠身邊。”
“臣明白了,臣立即就辦,”崔君肅趕忙叫來吏部官員,草擬公文。
十月份的時候,楊銘收到了一封信,是他的“好友”馮玉致寫給她的,信中說,當你收到這封信的時候,說明借兵的事情,她的阿爺已經同意了,而她應該也差不多快到洛陽了。
馮玉致會去洛陽朝見皇帝皇后,然後就會來京師,她讓楊銘做好接待她的準備。
與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