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豬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0章 【雜事紛紛】,港島家族的誕生,任豬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時間匆匆,轉眼來到七月份。
‘環球海陸貨櫃’輕鬆中標葵涌貨櫃1號碼頭,成為香港工商界的一個新聞。
因為林志超算中現代貨櫃必定不敢全力以赴,所以僅以2500萬港幣的標價,便獲得1號貨櫃碼頭。這個價格不算貴,若是到八十年代,每一個貨櫃碼頭都是幾十億的中標價。
投標獲勝後,環球港陸貨櫃立馬進行開發,預計1971年初全部竣工,並投入使用。
貨櫃碼頭的事情,林志超並沒有關注太多,主要是海陸聯運的團體在進行規劃、建設,環球集團僅派駐了一些輔佐管理人員。
林志超看得長遠,將來這些碼頭七成都將歸屬‘林氏家族’,何必現在去投入太多精力呢!
在辦公室裡,林志超叫來亞洲業務經理高啟強。
“這艘遠洋號油船,為什麼不見租戶歸還?這都逾期2個月了!”林志超皺眉的講道。
環球航運的船隻126艘,他對每一艘船隻都有記憶。遠洋號油船是一艘五萬噸的油船,早年在德國打造的,而目前的租戶是一位港商。據林志超瞭解,是一位投機商。
所謂航運投機商就是靠著租船後(一般短租),去跑單程運輸,一次便可獲利不菲;環球航運畢竟是靠出租船隻為業務,而這種投機商則是靠運輸為業務,而且還會和客戶坐地起價。
重要的是,這種經營只要行情不暴跌,虧本的可能性都極低。當然,一旦航運暴跌,難免可能會破產。
高啟強講道:“他一開始以各種藉口留住船隻,到期也不償還。我現在催急了,他就價格提高一倍,並且願意支付三分之一的定金。”
林志超說道:“不行,這種人要堅決拒絕合作。你去責令他交船,否則我們將訴諸法院。船隻到手後,將它租給日本客戶吧!”
高啟強說道:“沒問題,這次我直接和海員溝通,讓他無計可施。”
林志超點點頭!
他和人合作,最重要的就是看人品。這種無視合約精神的人,下次不會再合作,雖然他是認識那位港商,但已經沒有情面可講。在金錢與信譽的天秤上,林志超選擇了信譽。
目前由於全球缺船,價格起伏波動很大,滋生了不少航運投機者。
傳媒大廈。
林志超聽取了羅文輝、李子多兩人的工作彙報,此時的傳媒集團才算初建,所以林志超在公司的存在感並不高,一週都未必到公司一趟。
在林志超看來,他為兩個企業策劃了一流的方案,給予了充足的資金,如果事情辦不好的話,那就是管理層的事情;他不怕損失什麼,做不好大不了換人,再做不好就算逑。
“《東方日報》創刊三個月來,銷量一直穩定在8萬份以上,小幅增長的銷量已經逼近9萬份主要是《東方日報》定位明確——大眾報,以及大量的時事新聞一年後,我們有信心增長至10萬份,併成為香港銷量第一的報紙”
這個發展速度,在林志超的意料之中。《東方日報》的成功,就好比是‘高射炮打蚊子’,他集齊了太多的成功的要素——香港第一家定位大眾報的報紙,也就是為普通市民最好的選擇;大量的本地時事新聞和海外新聞,讓人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新聞內容重視‘短小精悍’、‘爆炸性’,‘報道面廣’、‘時效性快’、‘通俗易懂’、‘欄目眾多’等,可謂少走年的彎路。
“嗯,取得的成績雖然不錯,但不能驕傲!在內容上,要慢慢的進化、淨化、精華畢竟,《東方日報》的門檻不算高,若是有人學習,不難摸出其中的敲門”林志超認真的講道。
羅文輝拿著紙和筆,記錄老闆的話,如獲聖旨。
《東方日報》的成功,本來就是老闆策劃出來的。
隨後,羅文輝拿出一份報紙,遞給林志超。
“老闆說的對!前天又出一份報紙《亞洲日報》,本來不足為奇,畢竟香港報紙眾多;但是我發現,這家報紙就有模仿我們的意思,也找名家撰寫狗經唯一不同的是,我打聽過這家報社,好像只有十幾個人,老闆好像是社團的人。”
林志超一愣,隨即拿起《亞洲日報》看起來,確實有模仿的痕跡,不過只是一張對開的報紙,版面也不算多。
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馬惜如、馬珍惜開辦的《亞洲日報》,於是他對羅文輝說道:“嗯,你關注一下這家報紙,再慢慢查一查是那個社團的人開辦的。這真是稀奇事,莫非社團準備拿報紙洗白,又或者拿報紙傳遞某些資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