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傳深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二十二章 扶桑代表團,布衣梟雄,下傳深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京都城內陡然爆發的大規模抗議示威,是一眾朝中大臣沒想到的。 雖然都生活在京都城內,但這些普通的百姓,在他們眼裡和所謂的賤民沒有任何區別。 甭管什麼時候,憑他們如此尊貴的身份,都不可能和這些賤民聯絡一起。 可恰恰就是這些被他們視為賤民的京都百姓,不知從哪裡得知,他們支援和親扶桑的訊息,徹底點燃了整個京都城百姓的怒火。 這種怒火,光靠京都府尹去鎮壓,根本做不到,他們也不可能請求陛下出動禁軍或者軍隊將這些百姓給鎮壓。 真要這樣,恐怕沸騰不止是滔天民意,而是更加強烈的反彈。 這種反彈到時候再被人利用,很可能會造成大規模的起義,真要到這一步,他們這些朝廷重臣想跑都跑不掉。 如今能夠有能力制止沸騰民意的,也只有當今陛下了。 現在的這些朝廷大臣,對這些賤民心裡是真的有些害怕了,再也沒有之前那般狂妄,而是大門緊閉,不在發表任何觀點,靜靜等待蘇玄庸出面。 京都城百姓鬧出的這麼大動靜,穩坐皇城的蘇玄庸是沒想到的。 等到了解事情的所有前因後果,蘇玄庸的臉色那叫一個難看,大罵群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雖然氣惱,但蘇玄庸還是有理智的,當務之急,是要解決京都百姓沸騰的怒火。 對於這些下層百姓,身為至高無上大涼皇帝的蘇玄庸,比群臣更能明白一個道理。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句話,可以說是蘇涼皇室的祖訓,也是蘇涼皇室能立足三百多年,依舊能夠延續下去的重要原因。 這些平民地位是很低,而且忍耐力很強,基本上是那種任勞任怨,任打任罰,看上去很好欺負的樣子。 但別忘了,這些底層平民的數量,佔據大涼起碼七八成以上。 他們就像汪洋大海,將蘇玄庸這些最頂尖的上層人物承載,看似波瀾不急,安安穩穩。 可這些底層百姓就算有再好脾氣,可只要你觸碰到他們的底線,平淡無奇的汪洋大海,立刻會演變成洶湧的滔天巨浪。 如果不及時安撫,很可能會將他們給傾覆,這才是最可怕,最要命的。 因此,對於這些下層百姓,蘇玄庸談不好重視,但絕對到不了肆無忌憚的欺壓。 身為大涼皇帝,如何平衡這種關係,他還是有分寸的。 但最怕遇到一群像豬一樣的隊友,非得來回挑釁,試探,現在事情爆了,最後還要他出面干預。 蘇玄庸冷哼一聲,恢復自己情緒後,隨即開口道,“這事群臣做的過分了,傳寡人命令,凡是參與此事的群臣,需手寫告知京城百姓道歉書,每人罰俸半年,禁足三日。” “凡被抓入京都府先前鬧事者,全部無罪釋放,並且給予適當補償。” “最後,告知全京都百姓,就說各位的情緒,寡人理解,請大涼民眾放心,關於這次所謂求親之事,寡人會慎重考慮,最後一定會給京都百姓一個交代。” “還望京都百姓能冷靜,各自退去,在扶桑代表團來訪前,別失了大涼上朝的禮數,此令頒佈後,如有繼續鬧事者,必定嚴懲不貸。” 蘇玄庸聲音落下片刻,一旁研墨書寫聖旨的內侍,也一併落筆。 畢恭畢敬的將聖旨遞交龍臺上,蘇玄庸目光掃動,隨即蓋上了自己的玉璽。 內侍將聖旨收好,小心謹慎後退,不一會,消失離去。 蘇玄庸的這道聖旨,有理有據,有嚴有罰,基本上是能平息京都百姓內心的憤怒。 不為別的,誰讓蘇玄庸是大涼皇帝,能讓皇帝出面下旨,本身就是一種至高無上。 而且蘇玄庸並未因為群臣的重要,有所偏袒,算是一個公平處理。 京都百姓們,鬧起來的洶湧民意,說白了,就是希望蘇玄庸有個交代。 這個交代如聖旨寫的那樣,稍微懲罰群臣,對他們的心情能理解,也聽的進眾人的訴求,會慎重考慮,這就是極限了。 至於想借此機會,狠狠將群臣給仗刑,下獄,甚至流放,這根本不現實。 朝廷大臣什麼身份,他們又是什麼身份,能夠引的陛下出面解決,就很不可思議了。 如果想借機生事,蘇玄庸的聖旨上寫的很清楚,有一個算一個,絕不手軟。 因此,隨著蘇玄庸的這道聖旨發出去,京都百姓匯聚的洶湧民意,基本上是能夠平息的。 對這事,在聖旨發出去後,蘇玄庸已經不太關注了,他現在關注的是,群臣支援和親的事,是怎麼洩露出去的? 要知道這事,並未在朝堂公開,只是一個小範圍的討論,蘇玄庸還在考慮中。 這樣未公開的事,竟然能從京都外圍首先傳出去,而後逐漸演變裹挾民意,最後反噬京城,這背後,多少透露著一些不太尋常。 蘇玄庸偏過頭,對著那位黑衣老大監道,“去查查這事背後,是誰在推波助瀾。” 黑衣老大監點頭,輕聲道,“回陛下,這事老奴差不多調查清楚了。”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