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梅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章 去外公家,為頭越,落梅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到六點,沉寂了一夜的村子,就醒了過來,熱鬧起。
雞籠開啟,公雞母雞爭先恐後的擠出來,母雞“咯咯”的叫著,公雞昂著頭,撲愣著翅膀。豬也等不及,哼哧著用它的長嘴在拱門。屋後的泡桐樹上,小鳥也在嘰嘰喳喳的叫。屋外小路上,傳來“沙沙”的腳步身,間或還有幾聲咳嗽,那些腳步輕盈的,應該是空手,重而穩的,則肯定是從水井那挑水回來。還能聽到稍遠點的地方,一個大嗓子的婆娘在叫著,“去幫弟弟把衣服穿好”
早上也很熱,本來還想在床上再賴幾分鐘的馮一平,麻利的爬起來。其實這些天還是有些不習慣,好些年沒有這樣早起,而且天天這樣早起。
在這裡的農村,早飯從來是不湊合的,如鍋用稀飯饅頭的了事,不行的,那些不,小時候,曾經有那麼幾次,呆在外公家不想回的。關於這一點,馮一平是一點印象都沒有。
不過,隨著他慢慢長大,舅舅們先後成家,老婆孩子的,自己的事也多,沒空帶他玩。他也慢慢懂事,家裡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要幫著做,也不好天天在親戚家玩,所以就去的少。
農村的農活就是這樣,一個人有的做,兩個人還有的做,你再加兩個人,還是有事做。小孩子,能找到事給你做,老人家,也能找到事給你做,總之不怕人多,總能找到事情做的。
去外公家,約莫二十來裡山路,要翻三座山,經過四個村子,最後才到位於省道旁的梅家壪。
一路上風景其實不錯,天很藍,放眼望去,是滿眼的綠,夾雜著五顏六色的野花。山上主要是松樹,再有一兩個月,松樹樹葉就會慢慢變黃、凋零,此時卻是綠的最深的時候,蒼翠欲滴。
最後的一座山風景最好。山下是一條河,水不大,但很清澈,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的,在群山間蜿蜒著。山不高,也不太陡峭,但多子多福,這句話放在當下的農村,卻完全不適用。
梅秋萍是老大,下面還有兄弟四個,其它三個都結婚成家,早就分家單過,只剩小舅跟著外公成一家。
老大國勝,在家務農。
老二國平,現在過的最好,打小跟石匠學手藝,今年帶著老婆孩子在縣裡租了房子,這兩年自建房的多,他倒是一年到頭都能找到事做,辛苦是辛苦點,乾的也是力氣活,但收入不錯。
老三國興,老婆娘家人的厲害那是出了名的,十里八鄉的都知道。結婚前這要求那要求的,最後,梅建中幫他買下了村裡的油坊,這才幫老三把兒媳婦娶進門來。油坊在村裡的另一個壪子,離外公家有約莫七里路,平時也是無事不會過來。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兄弟當中就更患不均加上老大老二媳婦那也都不是省油的燈。公公婆婆給老三買了油坊,她們當然不幹,口口聲聲的說,只怪自己孃家人老實,當年什麼要求也沒提就嫁了,當年為這事那是鬧了好長時間的。
現在老三孩子都有兩個了,她們每次見了老三媳婦不說幾句怪話那心裡是還不舒服的,所以雖然在一個村,但老三一家和這邊的往來著實不多。
當然,兩千多年前,老子就教導我們說,凡事都是有兩面的,這件事也一樣。原本大舅媽和二舅媽平素也是小齷齪不斷的,等到三舅媽進門,這兩個不約而同的摒棄往日的恩怨糾葛,毫不猶豫的攜手,共同對付三舅媽
。
所以,誰說男人才是最好鬥的呢
將來,如果小舅把媳婦娶進門,沒準大舅媽和二舅媽就又會和三舅媽一笑泯恩仇,三人聯手,針對小舅媽這個可能性挺高的。
小舅還沒結婚成家,現在和外公一起住。他是四兄弟裡最不安分的一個,期期買武林,照著上面練武,有一陣還對氣功很狂熱。現在呢,在省城闖蕩,成年的不著家,所以,七十多歲的外公,其實還是靠自己。
馮一平到時,隔壁的大舅家沒人,估計還在地裡忙著。
外公坐在後院櫻桃樹下,兩歲多的小表弟瑞瑞,正跟在條小狗後面追。
“外公”
梅建中回過頭,原來是大外孫來了。
“不是要開學嗎怎麼來了”
邊說邊進屋準備給他倒水。
馮一平把手上的東西遞給他,梅建中埋怨道,“我又不缺吃的,帶這些東西幹什麼”
馮一平就說,“外公,你有歸你有,這是爸媽他們作為子女的一點心意,不一樣。”
外公有點欣慰,小學剛畢業,這外孫說話就有點模樣。
時間還早,不到中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