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梅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七十六章 掛記,為頭越,落梅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馮一平想要求救,但但坦白說,他目前所面臨的局面,純屬咎由自取,並不值得同情。
非但不值得同情,如果把現在所面臨的局面說出去,一定會有很多人馬上會說,“能別再炫耀了嗎?”或者是,“放開我來!”之類的話。
但是,另一給此時有些像求救的人,真有些值得讓人同情。
他就是此時在去年初,接替格林斯潘,擔任美聯儲主席的本·伯南克。
在擔任美聯儲負責人之前,他其實已經在美國多個城市的聯邦儲備銀行任職,同時,直到2002年,他還一直在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經濟學,離開之前,是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的主任。
當然,這位學者出身的美聯儲主席,此時所遭遇的局面,和馮一平還是有些類似,他們兩人,可以說,都有些葉公好龍。
因為縱觀伯南克的學術生涯,大家不難發現,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於大蕭條方面。
他在2000年,透過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就叫做《大蕭條》的學術專著,書中收錄了他從1983年,到1996年,包括和他人共同撰寫的9篇論文。
顧名思義,這些論文,都和“大蕭條”有關,所以,在美國的民間和學術界,踏實大蕭條和通貨膨脹,以及貨幣經濟學方面的泰斗。
所謂的“大蕭條”,是美國對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的稱呼。
非常有借鑑意義的是,那場危機,不但宣告了自由資本主義的終結,也是第一次展示出當時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所奉行的計劃經濟,比不加調控的自由資本主義,具有一定優越性的一次金融危機。
在那次危機中,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借鑑了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的一些做法,對美國經濟進行調整和調節,形成了一直延續至今的有干預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總之,在外界看來,讓伯南克擔任現在的美聯儲主席,就像是讓一些喜歡日本的*****的傢伙,去擔任鑑黃師一樣,委實再合適不過。
因為,他們終於找到了非常契合他們興趣的工作。
但對此時的伯南克來說,他卻一點沒有終於有了學以致用的機會的,而欣喜非常的感受。
他只覺得憋屈,非常的憋屈。
所有的事,完全都是由格林斯潘那個只會兩招,要麼降息,要麼加息的老傢伙弄出來的。
在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之後的兩年間,他連續27次降息,將利率降到了1%的水平,正是這樣的低利率,使得房地產市場,獲得了上升的動力,並最終促進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
然後,鑑於房地產市場的過熱,讓他覺得,這樣非比尋常的住房繁榮,毫無疑問是無法持續的,所以,他從03年開始,又用起了他的唯一能用的兩招中的另外一招,加息。
從03年到06年,他連續17次加息,最終將基準利率從1%提升到5.25%。
但這個徒有其名的傢伙沒有預料到的是,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房貸違約不斷出現,這繼而加速了美國房市泡沫的破裂,跟著,就有了眼下這樣讓他頭大非常的局面。
所以,為什麼那個造成了眼下這樣的局面的老傢伙,此時戴著各種桂冠,安然的享受他愜意的退休生活,而要讓我來收拾他留下的亂攤子?
關鍵是,他還被人稱頌,而自己,現在到處被罵?
伯南克最近好多次,都想大聲問一句,這還有天理嗎?
又因為他的專業的的緣故,這一次,他面臨的壓力,實際上是雙重的,如果應對不好這場看起來非常棘手的危機,人們不但會質疑他駕馭美聯儲的能力,還會進而否定他的學術成就。
一個研究“大蕭條”的泰斗,卻解決不了類似的危機,就和一個聲名卓著的將軍,打不好一場勝仗一樣諷刺。
直接點說,這次的危機,他如果應對不當,那麼,不但美聯儲呆不下去,想退而結網,到學術界去發展,那也不可能,也就是,這一次,他完全沒有後路。
看著手下匯總上來的各種訊息,其中沒有一條,會讓他感到樂觀,他理了理原本打理得非常順滑,但最近卻總顯得亂糟糟的鬍子,“聯絡保爾森和蓋特納(紐約聯儲主席),看來,我們又得準備向金融系統注資,”
…………
和馮一平算是老朋友的保爾森,現在的美國財政部長,現在如果出現在馮一平面前,估計會讓馮一平覺得非常驚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