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五十二、多管閒事,犀香記,青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附近幾個村的孩子都在一傢俬塾唸書,夫子學問很好,曾在陳主府邸做過幕僚。喪妻後,他辭了幕僚一職,隱居在這山明水秀之地。
村民見他有學問,便將自家孩子託給他啟蒙,他不推辭,也不收束脩,最多就跟村民要點兒新鮮蔬果。
如此高尚的品行很受村民喜愛,一傳十十傳百,竟有貴族專程跑到這裡跟他討教學問。日子一晃就過去了很多年,夫子唯一的女兒玉寧也出落成了一個大姑娘。
玉寧姑娘貌美,知禮識字,氣度完全不輸給大戶人家的小姐。
正當眾人猜測著夫子會不會將玉寧姑娘嫁入城中,卻聽聞夫子心中已有人選。
此人姓方,曾經跟夫子念過幾年書,後因喪父不得不放棄讀書,挑起了養家的重擔。
方父曾是鈴醫,方家有些家底。小方又極其能幹,早晨上山採藥,中午進城給藥店當學徒,晚上回家還能幹點兒農活,小日子過的是蒸蒸日上。除了忙家裡活計,他特別關心夫子一家。只要有閒暇,基本都待在夫子家中,從挑水到打掃全都是一人完成。
村民們知道夫子的心思後,大家都看好玉寧與小方,暗地裡將兩人當成了一對。怎料世事無常,一個從城裡跑來找夫子討教的書生也看上了玉寧姑娘。
城裡書生姓楊,家境殷實,為了討教學問不惜在夫子家隔壁賃了間院子,每日伙食皆由僕人做好往夫子家送去。這樣過了一段日子,楊書生同玉寧姑娘倒成了熟人一般,常見兩人在村子附近賞景。
村裡人都認得小方,自然不喜楊書生與玉寧姑娘走得太近。
有村民暗示過楊書生,此人卻說自己心胸坦蕩,與玉寧姑娘之間並未有苟且之事。再說了,玉寧姑娘與那小方既無父母之命,又無媒妁之言,村民怎能憑几句謠傳便將玉寧姑娘的終身幸福繫結在一個鄉野村民身上。
那次之後,村民甚少干涉夫子的家事兒,只覺得玉寧姑娘怕是看上了楊書生。每次楊書生回城都會給夫子家帶禮,玉寧姑娘那兒更是從未少過,瞧她頭上戴的,身上穿的,全都和城裡人一樣……看來夫子家是好事將近啊!
故事還未說完,姚溪桐已經猜出會是怎樣的結局。
本不想管閒事,無意瞥見蕭寶兒聽得異常用心,他眼珠一轉,決定讓婆姨將故事說完。怪只怪蕭寶兒太難約束,表面說著事事聽他,李林村那時卻一意孤行,盡惹不該惹的麻煩。
沒過多久,楊書生決定回城,玉寧姑娘吵著讓夫子前去楊書生家與其父母商談婚事兒,夫子這時才知自家閨女喜歡上了楊書生。
自古以來,只有男方上門提親一說,哪有女方主動去求娶的?再說了,夫子並不喜歡楊書生,覺得自家閨女更適合與小方在一起!
玉寧姑娘見無法說動自己父親,便跑去楊書生屋裡以死相逼。事情鬧到這一步,玉寧姑娘的名聲徹底沒了,夫子無奈,只得跑去與楊書生商議婚事。
故事講到這裡,婆姨突然拔高了語調,道:“有錢人家的公子都不是什麼好人,明明是他主動招惹了玉寧姑娘,待夫子前去商議婚事,他卻矢口否認,說只把玉寧姑娘當成妹妹,根本沒有娶其之心。至於送給玉寧姑娘的那些禮物,並非定情之物,而是光明正大的與其他物品一起送到夫子家中。”
“夫子被楊書生這席話氣得半死,本想甩手而去,又心疼家中哭鬧不已的女兒,整日借酒消愁。這時候,小方的母親上門了,說他們家願意娶玉寧姑娘,只要夫子肯點頭。”
“小方是個實誠人,能不計前嫌娶一個失了名節的姑娘,這可是天大的好事兒。夫子立即點頭應允,可惜玉寧不幹,躲在屋裡不吃不喝,只道寧願去死,也不嫁給小方。”
“楊書生聽聞此事終於鬆口,說他可以娶玉寧姑娘。本以為皆大歡喜,怎料夫子突然改口,說什麼也不願玉寧嫁去楊書生家。這下好了,父女兩人天天在家鬧,孩子們還怎麼上課?”
故事終於講完了,婆姨一臉期待的看著姚溪桐,“這位公子,我看您也是讀書人,想請您去勸一勸夫子。讓他鬆鬆口,將閨女嫁給楊書生吧!”
姚溪桐沉默不語,一旁的蕭寶兒問:“楊書生開始為何不娶玉寧姑娘,可是家裡不讓?”
婆姨想了想道:“好像是吧!聽說楊書生家裡早已為他找了個門當戶對的姑娘,兩家人私下談得差不多了,只是未曾交換庚帖。”
姚溪桐才不相信事情會是這樣,他道:“夫人,我們只是路過此地,對別人的家事不甚瞭解。雖同為讀書人,婚姻大事並非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