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猜火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部分,中國文人的另一種思路,猜火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小塊一小塊仍是豆腐。這點,新浪網也是同意了的。可是,對我來說這個新鮮而又陌生的東西會有這麼多讀者,還與紙面媒介不同,能讓讀者直接與我對話,讓我知道我的讀者的意見和批評,這令我非常驚訝,更讓我十分感動,感謝我的讀者沒有將我忘卻,所以,除了感謝新浪網,我更要感謝我的讀者!
看到網上有這麼多網友關心我,使我按捺不住地也要與讀者坦率地說些話。首先,我要回答很多關注我目前生活狀態的網友:一、我現在還在寫作,但要突破過去的作品有很大難度,這是個既艱難又有樂趣且具有挑戰性的玩意兒。活了這麼大一把年紀,回首往事,不勝感慨,總想給後人留下一點人生經驗和“親歷”的歷史。中國人是一個健忘的民族,或說是患有選擇性記憶毛病的民族,而歷史最珍貴的部分恰恰是那慘痛的、人們不願回憶的部分。歷史和物質一樣,越是沉重的部分質量越高,密度越大。我認為在文學中再現那個部分是我的一種責任。不然,上帝為何選擇我來和整個民族一起經受那麼多磨難?二、是的,我仍在經營寧夏的鎮北堡西部影城。這個今天已成為國家AAAA級景區、被旅遊業界和媒體廣泛徵集遊客意見評為“中國最佳旅遊景區”之一的寧夏旅遊熱點,不過是我另一型別的文學作品。關於這方面我不多談,避免有商業炒作之嫌。這裡我只想介紹旅遊業界專家的評價,他們一致認為:張賢亮在一個既無自然風光,又非歷史遺址,更沒有文化內涵的荒涼不毛之地,只投入了很少的資金,主要靠智力投入就打造出如此規模的人文景觀,充分顯示出知識經濟的作用,可說創造了一個奇蹟。餘秋雨說它是寧夏的一個“文化氣場”;易中天更為它題了一首詩:“荒野一堆土,居然八陣圖。捉刀寫世界,仗劍走江湖。大隱何妨市,立言未必書。壯哉鎮北堡,真是不含糊。”來此視察並留下題詞的各級領導很多,我最欣賞的是文化部長孫家正的話:“真好玩!”我想,小說的最高境界大概也不過是“真好看”而已吧。
瀏覽了我的“部落格”,看到很多對我的溢美之詞,當然很高興,也很慚愧,今天我只想和與我意見不盡相同的網友聊聊我的看法。一位名為“更生”的網友說,“老張;我知道您是個使命感很強的人;但我對您的一個和幾個精英就能代表一個國家民族;國民素質不是決定因素的觀點實在不敢苟同;我甚至懷疑;如果沒有國民性的根本改變;所謂的體制改革,所謂的高速發展,所謂的法治建設人才輩出,都是虛假的曇花一現的;就像漢唐盛世的曇花一現一樣;您對國民的態度顯然與魯迅、孫中山的不同……”。我要申明,我從來不認為“一個和幾個精英就能代表一個國家民族”,可能我在個別場合評論個別人物時說過類似“捧場”的話,但將這種觀點推而論之顯然是有害的。中國人經常被迫讓“一個和幾個精英”作為其代表的時候太多,有的還跟著“代表”瞎起鬨,結果證明“代表們”只代表他們自己;中國人缺住房、缺醫療、缺教育……過去計劃經濟時代更缺衣少食,生活用品極其匱乏,卻從來不缺“代表”。
然而,我確實認為“國民素質不是決定因素”。我在1997年出版的20萬字的文學性政論隨筆《小說中國》中,就曾專門針對《國民素質憂患錄》寫了一章《幹部素質憂患錄》。值得我們“憂患”的不是國民素質而是幹部素質;對中國前途起決定性作用的也非國民素質而是幹部素質。當然,“憂患”的不是幹部本身,而是選拔幹部以及提升幹部的那套機制。強調中國人的“國民素質不高”,首先要改造中國人的國民素質,才能使民主政治真正得以實現的觀點,從孫中山先生開始就深入人心。他老人家曾規定在實施“三民主義”之前必須有個“訓政”時期。“訓政”成了中國的政治傳統意識,從民國時期一直貫穿至今。請問,老百姓怎樣表達自己的意見,選出什麼人來代表自己,必須由政府加以訓練和指導,這叫什麼民主政治?中國人長期遭受被人操縱、被人利用的“民主”之害。還有,試問:由誰來測定國民素質的高低?由誰來評定中國人的國民素質已經到了可以由他們自己選代表的時候了?
我的態度(2)
(此處略去4600字)
“三個代表”拓展了中國的未來(1)
——與日本《產經新聞》記者的談話
日本《產經新聞》籌劃了個欄目:在世界每個重要國家各請一位人士談“我所選擇的20世紀10大新聞”,從中可以看出各國文化的差異。為此,日本記者山本秀也2000年6月專程來寧夏採訪我。我以自己的視點給了他一份個人答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