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三〇四章 站邊,寒門狀元內,天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何鑑又道:“今時不同往日,之厚不再是當初那個初出茅廬的小子,一舉一動都受世人矚目,自古以來能人異士頻出,但能得善終者有多少?槍打出林鳥,這道理是沈之厚不懂,還是你梁叔厚不懂?”

這下樑儲無言以對,他心裡有些懊惱,覺得此行是自討苦吃,純碎是來找罵的。

何鑑一擺手:“這件事你莫要插手了,介夫做什麼我不想幹涉,本身也無從干涉,若之厚心存芥蒂,那就由得他。反正於喬回京前會先去居庸關,會面後老少二人有什麼不能坦誠的?到底朝中官員怎麼看待之厚,於喬回京後不就自然揭曉了嗎?你若覺得太后對介夫器重太過,等於喬回來一切便會清零!”

梁儲苦笑不已。

他聽出何鑑言辭間潛在的意思,心想:“何尚書以為我因介夫被太后器重而耿耿於懷,想找機會打壓介夫,但我哪裡有這個意思?”

梁儲點了點頭:“何閣老提醒的是,在下不會再多問了。”

說話時梁儲非常失望,心中充斥著一種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和無奈,面前似乎滿是艱難險阻,讓他倍感無力。

何鑑再度提醒:“叔厚,這件事咱們真的不適合插手,晏子曾雲:見善必通,不私其利,慶善而不有其名。稱身居位,不為苟進;稱事授祿不為苟得。體貴側賤,不逆其倫;居賢不肖,不亂其序。肥利之地,不為私邑;賢質之士,不為私臣。君用其所言,民得其所利,而不伐其功。此臣之道也。”

“故介夫與之厚之爭,無關道義或禮法,切記切記!”

……

……

梁儲本來有為沈溪出頭的打算,但在跟何鑑見過面後,改變了想法,決定先靜觀其變再說。跟他一樣不理解,甚至對楊廷和產生一定顧慮的人,除了梁儲外,還有作為當事者的楊一清。

楊一清這邊跟楊廷和見面後,才知道自己被太后臨時委以重任,領兵去山西平亂,同時身背保護皇帝之責。

“……應寧兄,你應能理解太后苦心,到地方後應以平叛為輔,勸說陛下回朝為主,只有陛下回到朝堂才是正理。之厚那邊無論對你發出如何指令,你都不能有絲毫動搖,你此番乃是為陛下安危而去,朝廷上下所有人的希望,全都寄託在你身上……”

楊廷和說話言辭懇切,態度真誠,完全就是站在皇室角度看待問題。

楊一清卻覺得自己被張太后和楊廷和當槍使,本來他跟沈溪間沒什麼矛盾,轉眼就要鬧翻。

楊廷和跟楊一清到底誰的能力更強,這是個難以探討明白的問題。

楊廷和的能力主要體現在處理朝政,還有對一些軍略政略的把控上,屬於學術派的代表人物。

而楊一清則屬於實幹派的俊傑,楊一清跟沈溪一樣,都長期在地方任職,然後因為功勞和獲得皇帝、重臣的欣賞而提拔,尤其在三邊之地的功勞,雖然沒辦法跟沈溪媲美,但治理一方也算有很大的建樹。

所以楊廷和想收買利用楊一清幫他做事非常困難,因為楊一清比他更加老成持重。

一個年輕人仗著自己內閣大學士的身份,以及張太后的信任,公然利用當朝戶部尚書,實施他的一系列陰謀詭計,這件事本身就不那麼合適。

楊一清雖然心裡卻不爽,卻不會跟楊廷和翻臉,因為有太后懿旨,他必須領受,但在受命後第一件事就是給謝遷寫信。

這封信不是送到宣府,而是直接送往居庸關,甚至沒有避諱沈溪,他知道謝遷在接下來兩三天時間內便會抵達長城內關。

……

……

京城內,有一部分人對沈溪的遭遇幸災樂禍,其中就包括外戚張氏兄弟。

得知張太后不但派人接管沈溪軍權,還派出楊一清跟朱暉去山西平亂,張鶴齡和張延齡很高興。

張鶴齡一改以往沉穩內斂故作深沉的模樣,在弟弟面前表露出一種寬慰的姿態。

“……就說姐姐站在咱們這邊,她對沈之厚怎麼可能會沒有防備?現在這一系列重拳下去,看那小子還怎麼嘚瑟,老老實實把兵權交出來了,只是派去剿滅匪寇的人是朱暉而不是張懋那老匹夫,不然的話咱在京城的日子會更舒坦……”

說話時,張延齡對張懋可說沒有任何尊重可言,對沈溪更是充滿輕蔑,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樣。

張鶴齡這次倒是沒有反駁弟弟,道:“太后不派張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現在京城這邊也需要穩定。”

張延齡道:“有咱們兄弟坐鎮怕什麼?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池田之野望

0木君生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