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一〇五章 重任在肩,寒門狀元內,天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大夏如今在軍中通常只是規定一個大方向,具體涉及行軍打仗之事,他都沒辦法進行安排,畢竟他對自己手頭這十萬大軍還比較陌生,派哪些兵馬前往寧夏鎮,哪些人馬駐守榆林衛以及周邊城塞,都沒有頭緒……
劉大夏感覺頭大無比,這主要是身邊缺少幫手,以前王瓊和朱暉還能幫到他,可現在這二人不在,他只能是獨自承擔,甚至連兵馬糧草供給都需要他自行籌措,各路人馬打亂編制後缺少體系,這些事他只能交給固原鎮總兵張凌城。
克復榆林衛城後,劉大夏只用一天時間進行休整,此時他還得防止韃靼人去而復返,不得不抽調人馬出塞,在榆溪河與外長城之間佈下一張斥候網。
劉大夏不敢有絲毫麻痺大意,時刻關注榆林衛周邊韃靼軍隊的動向,此時的榆林衛城基本不具備一個重要軍鎮的要素,若是韃靼大軍殺來的話,榆林衛城不能憑牆而守,即便用磚木臨時進行加固,也很可能在戰事進行不久就進入殘酷的巷戰。
“劉尚書,如今三邊和宣大一線均風聲鶴唳,各處均有韃靼人出沒的訊息,但許多都證實是子虛烏有。之前聽聞宣府鎮周圍有少量韃靼人出沒,一度阻絕往來通訊,現在宣府再度失去聯絡,這個節骨眼兒上我們是否有必要大舉西進?若韃靼突然襲擊宣府鎮怎麼辦?”
張凌城雖然是武將,但早年曾過鄉試考取舉人,可惜兩次赴京參加會試均名落孫山,這才繼承父親衛指揮使的職務,多年行伍下來終於掛上總兵銜。他統軍出了名的小心謹慎,屬於做事處處留有後手的那種,這種人可能在戰爭中不會太出彩,但通常在大敗後能保全己身。
張凌城提出韃靼人可能在宣府發起進攻一事,也是出於對戰局的擔憂,但這顯然不是劉大夏希望聽到的。
劉大夏道:“按理說,宣府鎮之前,尚且有大同和太原兩大軍鎮,近來太原鎮和大同鎮均無韃靼兵馬活動的戰報,韃靼如何能繞過兩大邊防重地,深入宣府腹地?”
“如此……”
張凌城有些不確定地說,“若韃靼中軍從沙城、興和南下,自張家口堡等地尋求突破,是否有此可能?”
劉大夏繼續搖頭:“宣府兵馬齊整,即便韃靼大舉南下,也可駐守百日以上,足以令大同、太原等地派出兵馬馳援,你多心了!”
張凌城聽到這裡,即便心中還有疑慮,也不敢再多言。
劉大夏不管怎麼說都是中軍主帥,而他只是一個總兵官,歷來文官掌兵,而他只是個武將,只需做到聽令行事便可!
“劉尚書,這裡有延綏巡撫沈溪沈軍門的一份軍報,請您過目!”張凌城將一份軍報呈遞劉大夏手中。
劉大夏看過後,眉頭皺成一團。
這正是沈溪在宣府鎮遭到韃靼襲擊前撰寫的一份陳述戰略的軍報,其中提到韃靼人繞過三邊、太原鎮和大同鎮,從內線攻打宣府和張家口堡,並且跟達延部汗部的人馬內外夾擊的可能。
沈溪在軍報中陳述極為詳細,包括韃靼人行軍的大概時間都做出推理,只是沈溪還是低估了韃靼人進兵的速度,以至於沈溪自己都遇到大麻煩。
而且沈溪沒算到劉大夏會輕信韃靼人主力出現在寧夏衛的戰報,居然領兵西進,等於是南轅北轍,中了韃靼人的調虎離山之計。
張凌城見劉大夏在思考,緊張地說道:“尚書大人,沈軍門在軍報中提到之事,有很多得到印證,在之前的一個月時間裡,寧武關以北地區的確經常遇到劫掠的韃靼人,導致我們一度與京城失去聯絡。”
“雖然此後一段時間,訊息恢復暢通,但半個月前又再度與宣府失去聯絡,如今京師的訊息大多是從紫荊關和固關傳遞。如果這些阻隔訊息的人馬真如沈軍門所言乃是韃靼斥候,此時恐怕韃靼兵鋒已近宣府,此時再向西進兵……恐怕我等回援時間上來不及!”
劉大夏到底不是昏聵的老臣,雖然他認為沈溪在後方有些畏縮不前,但至少沒失去最基本的判斷。
劉大夏看到沈溪的軍報後,認為沈溪提到的事情還是有可能會發生的,而且真如沈溪所言的話,那韃靼人的陰謀遠不止掠奪大明邊塞人畜和財物那麼簡單,更有可能會染指居庸關乃至京師。
到個那時,大明主力都在西北,京畿防備空虛,或許會再次經歷當初英宗時土木堡之變後的京師保衛戰一幕,情況危殆。
“尚書大人?”
張凌城一直沒得到劉大夏的答覆,不由緊張地問道。
劉大夏這才回過神來,將沈溪的軍報合上,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