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〇七一章 出居庸,寒門狀元內,天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百里,其間要渡過無定河,翻越雞鳴山,這段路相對太平,等到了宣府鎮就能將五次犒賞拿齊,總算對下面的將士有所交待!”
胡嵩躍在心中權衡一下,終於還是採納了沈溪的提議,所以他回去跟其他將領商議時,自然而然地站在了沈溪一方。
劉序等人雖然有所不滿,但他們也怕沈溪把他們不聽號令的事情上報朝廷,只能暫且做出妥協,兩邊在“友好氛圍”下達成諒解備忘錄。
沈溪以下發第一次犒賞作為條件,三軍將士終於同意在九月初十重陽節後的第二天,正式踏上西去的道路。
在很多京營兵看來,留守居庸關其實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這裡有吃有喝,有險峻的地勢和高聳的城牆作為屏障,不用擔心突如其來的韃靼人。
但不管怎麼說,他們得到的軍令是收復延綏鎮,老是待在居庸關說不過去,若朝廷發怒,將他們全部就地解職查辦,那不僅會丟掉祖傳的飯碗,甚至禍及家人。
加上連日來都沒有發現韃靼人的蹤跡,所得到的情報也是大同、宣府等地風平浪靜,軍中開始流傳韃靼人已經撤兵的傳聞。很多老兵油子言之鑿鑿說出番大道理,全都是在對歷史的總結還有對當前戰局的分析後得出的“科學”結論,因此官兵們不再視出關為險途。
最後連胡嵩躍等京營把總官也覺得,就算大同鎮、太原鎮、延綏鎮、固原鎮、寧夏鎮和甘肅鎮遭受戰亂,至少宣府鎮這邊是安全的,從居庸關向宣府鎮所在的宣化府進發,走完這三百里路就可以拿到一份基本的犒賞,值得冒險一試。
至於到了宣化府之後是否還要西進,到時候再跟沈溪扯皮。
胡嵩躍已經做好準備,等到宣府鎮之後至少要讓沈溪拿出兩倍以上的犒賞,全軍才會繼續跟隨沈溪往大同鎮進發。
等到了大同鎮,如果一切安好,那就證明韃靼人確實已經撤退,之後就可以安安穩穩跟隨沈溪,前往“接收”榆林衛城,把功勞賺取到手再說。
……
……
九月初十,兵馬在經過半個月以上的休整後,終於再度出發。
沈溪從京城領兵出發時,朝廷調撥兵馬六千,民夫兩千,號稱五萬兵馬,等到了居庸關後,未經戰事而逃亡二百餘。
逃亡的京營兵大多是家中沒有牽掛的那種,他們根本就不懂得什麼叫忠君報國,只知道保命才是第一位的。
大明邊塞逃兵情況向來就很嚴重,尤其是那種非世襲的軍戶,徵召入伍後遇到戰事便不戰自潰,隱名埋姓逃到山、陝等地,在太行山、中條山或者關中淪落為匪,等到戰爭結束,這些逃兵只需要謊報個經歷,就可以用災民的身份,在新地方落地生根。
沈溪從居庸關出發時,可用於實戰的兵馬大約是五千七百五十人左右,外加兩千民夫,也就是說沈溪的“五萬兵馬”差不多隻有宣稱的一成多,這樣的配備實在太過寒磣,連沈溪自己都不覺得這路人馬能幫上西北什麼忙。
但沈溪是懂得為自己籌劃之人,他這次前往宣府鎮,可以說是在預測韃靼人軍事動向後,做出的果斷抉擇。
在沈溪看來,只要山西鎮、大同鎮和宣府鎮安穩,那就算邊塞之地再多城堡淪陷,韃靼人始終會因為無法佔據大明富庶地區,劫掠不到足夠多的錢糧以戰養戰,只能選擇退兵。韃靼人無法分兵防守大明城池,因為後勤補給線路太長,要是沒有足夠的糧食,這個冬天可過不去。
這就跟中原王朝屢屢大敗草原上的部族,卻始終無法佔據草原的道理一樣。
沈溪現在的著眼點,在於韃靼人一系列軍事行動後面隱藏的真實目的,揣度他們的野心究竟是什麼,如何才能保證大明京畿的安全,如此一來大同鎮和宣府鎮一線長城的戍衛就變得格外重要。
大同鎮沈溪管不了,他只知道宣府鎮實際駐兵以萬全都司的人馬為主,總兵力應該在三萬到五萬之數,以軍戶為主。
沈溪這五千多人馬去了也派不上太大的用場,但沈溪本著負責的精神,能幫點忙算一點。
如果一直留守居庸關,他除了沒法跟朝廷交待外,自己心理那一關也過意不去。領援軍往援,不是讓他躲在後方當縮頭烏龜。
從居庸關向西,走懷來、雞鳴驛一線,一路上河流水道眾多,這裡是海河中上游永定河水系一線,也是後來官廳水庫的原址,進入秋季後,這一路行軍就不再輕省,尤其到夜晚之後靠近水澤的地方溫度下降得很快,直逼零度,士兵們守夜都需要烤火來取暖。
不過好在有一點,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