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〇七六章 錯估形勢,寒門狀元內,天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小子又是在別的什麼情報中,找到蛛絲馬跡?”

謝遷看過信之後,心中帶著諸多不解,不是他不信任沈溪的判斷,而是最近他實在不想自找麻煩。

弘治皇帝再次病重,多日沒有上朝,這會兒韃靼人非常配合,西北沒有戰報傳來,謝遷聽司禮監掌印太監蕭敬說,平日他只需早晚跟朱祐樘彙報一下西北是否有事便可,朱祐樘不會關心,更不會碰下面的奏本,以至於所有硃批都是司禮監獨立完成,就算朱祐樘不在,大明朝廷也沒亂,這是讓謝遷倍感欣慰的地方。

“此事到底是否要奏報給陛下?”謝遷猶豫不決,他在想一個問題,如果西北真的跟沈溪預想的那樣,宣府鎮出事,韃靼人很可能會威脅到居庸關,進而威脅京師。知情不報,他一輩子都不會原諒自己。

但謝遷轉念一想:“沈溪小兒完全是無中生有的主觀臆斷,我若上報,最後證明無此事,那就是自找麻煩繼而被陛下厭憎,在朝中失去威信。就算不報,韃靼人真的拿宣府作為主攻方向,在戰事發生後宣府鎮必然會上報朝廷,我不說此事,別人也不會知道沈溪小兒曾預言過此事。”

“況且,既然沈溪小兒也說了只是他的揣測,這種事就不能作準,奏本又沒有經過我的手,司禮監和陛下那邊是否採納,跟我沒關係,我只需要安守本分,豈不是很好?為何要自討苦吃?”

謝遷在吃過幾次虧後,越發地精明和保守,就算知道沈溪說的很可能變成事實,他也不準備去觸黴頭,對於京畿周邊的防備他還是極為自信的。

在謝遷看來,只要京師如今還在戒嚴中,所有關隘都嚴防死守,韃靼人根本就混不進來,如此京師就不會受到威脅。

宣府鎮失守並不是災難,當初土木堡之變後幾百里長城盡數被摧毀,最後大明還不是照樣安然無恙?

謝遷雖然做出不管不問的決定,但為了謹慎起見,他還是試著去內閣找尋沈溪的奏本。

他要具體看一下沈溪在奏本中提到什麼,以便最後決定是否將沈溪的讖言上報皇帝,可惜他在內閣根本就沒找到沈溪的任何奏本,甚至問過通政使司那邊,也沒發現有什麼奏本過來。

謝遷這下心中更加不解了:“難道是這小子情急之下辦錯了事,結果奏本沒發出來,反倒是將我的私信送出?那若這封信落在別人手中,指不定怎麼編排我跟這小子的關係,到那時我在皇帝和眾臣僚面前更加洗不清了。”

謝遷這頭還在疑惑沈溪是否真的寫過一份警示朝廷的奏本時,剛剛撤兵到寧武關的劉大夏,終於知道原來皇帝派出接替朱暉延綏巡撫官職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他之前一直跟皇帝討要的沈溪。

提到沈溪,劉大夏心裡多少有些不快,畢竟為了沈溪的去留問題,他跟多年的老友謝遷鬧翻,最後沈溪留在京城被投閒置散,而臨時充數的朱暉卻犯下大錯,導致榆林衛城失守。但在危難之時,皇帝終歸派沈溪前來,親率“五萬兵馬”往援,但在劉大夏看來根本就無濟於事。

雖然號稱五萬兵馬,但劉大夏知道能有個一萬人馬都是朝廷格外開恩,西北兵荒馬亂,雖然如今寧武關與大同、宣府的聯絡恢復,但他壓根兒就沒聽說沈溪的兵馬到了何處。

甚至於沈溪發給劉大夏的信函,不知道在半路哪裡被人給截留,亦或者是佚失,劉大夏根本就沒機會看到沈溪對戰事發展的判斷。

“沈溪到西北,多少算是好事吧,至少說明朝廷並非放棄三邊將士。”

劉大夏心中多少有些哀怨,“如今韃靼人動向不明,三軍最重要的便是找尋到韃靼人的主力,利用防守上的便利,一舉將韃靼人的中軍殲滅,如此才能奠定西北戰局!”

劉大夏駐兵寧武關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從各處戰報中找尋韃靼人的動向。

皇天不負有心人,劉大夏還真找到了。

從寧夏衛傳來的訊息,韃靼人出現在了寧夏右衛一線,兵馬數量大約有五萬騎之眾,寧夏周邊衛所和城塞全面告急,地方請求援兵的公函到了劉大夏手上。

劉大夏看過後,確定這次寧夏鎮沒有欺瞞,因為之前他派出哨探,南下靜樂和嵐縣查探,並沒有發現韃靼人的蹤影,目前哨探已經在向永寧州和吳堡進發,回報的訊息也是平安無事。

如此一來,只有一個情況,那就是韃靼人在攻陷嵐縣縣城,讓大明方面誤以為韃靼主力會趁機北上進犯寧武關,然後兵進大同、宣府,再伺機進犯紫荊關和居庸關,但其實卻是虛晃一槍,掉頭西進,進犯寧夏鎮、固原鎮和甘肅鎮,然後入侵關中平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千山記

石頭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