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邊魚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06章 固執的博士後家屬,梧高鳳必至,苟在診所練醫術,江邊魚翁,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根據他的經驗,並非只有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才需要切除。非腺瘤,錯構瘤,同樣值得警惕。
“能夠不切嗎?我老公是一名博士後,他查過資料,直徑低於五毫米的息肉可以不切。而且它的顏色是紅的,孩子還只有十四歲,我們懷疑是炎性息肉。是不是吃點消炎藥,它就能自己消失?”
女子在旁邊問道。
“我憑個人的診療經驗斷定這顆息肉不會自己消失。儘早手術切除是最好的辦法。”
李敬生很肯定的回答。
博士後怎麼了?
學富五車,不代表懂醫。
就算懂醫,也不一定懂腸道疾病。
腸道息肉手術,李敬生的經驗算是相當豐富了。
他每次切下來息肉,都會進行仔細研究,回到診所還會寫總結。然後等到病理活檢結果出來,他會做二次總結。
透過不斷積累,他對腸息肉的診斷水平也是直線上升。
這種能力根本不是讀書、查資料就能學到,而需要反覆實踐,不斷總結。
“可是我查了多方面的權威資料,都表示五毫米以下的腫瘤不需要切除啊!”孩子的父親推了推眼鏡,再次強調他查了很多資料。
而且是權威資料。
遇到這種家屬,有時候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很多臨床醫生都害怕寧願相信資料,寧願相信百度,也不願意相信醫生。
“那你們帶孩子來找我看病的目的是什麼?”
李敬生問道。
“您是專業人士,又是內鏡領域的頂尖專家,就想請您給出更權威的意見嘛!”
“我的意見就是切掉。”
李敬生再次重複自己的建議。
“聽說切掉息肉以後,腸壁會變薄,容易穿孔。手術也有一定風險,我們就想著,能不切是最好的。”
家屬也在強調著自己的想法。
“要切。”
李敬生再次重複意見。
“可是我查了,五毫米以下,炎性息肉不用切也是安全的。”
孩子的父親很固執。
媽媽則是以爸爸的意見為主。
能看出來,她看向自家丈夫時,眼睛裡全是小星星。
當初,估計是丈夫的小迷妹。
“你是學什麼的?”
李敬生詢問孩子的爸爸。
身為醫生,一片仁心。不能因為家屬的固執和無知,就放任不管。
能夠勸動他們,那是最好的。
如果真的等到這顆息肉發生了惡變,並且發生了轉移,那時候再做手術,已經遲了。
哪怕沒發生轉移,做手術的效果也不是百分百根治。
仍然存在很大的復發可能。
腸癌的複發率一直很高,特別是腸癌晚期。
“我是學土木工程建設的,在國外一所著名院校讀的博士與博士後。”
說到自己的學歷,孩子的爸爸很是自稁。
“你不是學醫的,對醫學知識的瞭解可能沒有專業醫生那麼全面,你想過沒有?”
“可是我查了很多資料,也認真進行了學習……”
眼看又陷入了無限迴圈,李敬生受不了了。
“好了,不說了不說了,你們有你們的意見,我有我的診斷。我能給出的建議就是必須做手術,儘快切除。那顆息肉不會自動消失。你們也可以再去別的醫院看看,咱們江離市的人民醫院,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僑邦醫院,在腸息肉方面都有很雄厚的技術實力。
讓下一位患者過來治療吧!”
李敬生沒辦法了,家屬固守著自己的意見,反覆強調查過很多權威資料,根本勸不動。
只能把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其它醫院的醫生。
家屬最終帶著孩子走了。
走的時候,看得出來,並不是很滿意。
李敬生的手機這時候響了。
“老師,上次那位雙腿屈曲,無法伸直的患者,您還有印象嗎?他後來去了對面的魏氏醫骨館手法正骨,現在又過來了。想要找您給他看看。”
電話剛接通,葉輝就迫不及待的說道。
“他現在是什麼情況?”
李敬生對那個病人的印象很深。
當時他懷疑患者是骨結核,而並非簡單的摔傷。
可是患者並不相信,最終更是被拉去了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