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的小熊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5章 技術交匯,天道機甲,吃肉的小熊貓,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175章技術交匯
三木博士和戰爭工廠的負責人都非常激動,白影在他們眼中簡直就是個行走的珍貴樣本!
他們在白影身上看到了實現技術突破的希望。
在此之前,無論是遠端遙控技術還是無人駕駛技術,歐米伽都遇到了無法跨越的阻礙。
遠端遙控技術最大的問題就是傳輸延遲和訊號轉接,這兩個問題彼此相互糾纏,共同構成了技術人員無法開鑿的大山。
機甲之所以需要鐵馭,就是因為其按照人類神經仿造出的驅動網路只能由人類的生物腦駕馭,而歐米伽發現模擬神經訊號的傳輸延遲遠大於真正的大腦傳送的神經訊號。
即使歐米伽在材料學上取得了突破,大幅度提高了傳輸頻寬,模擬訊號的表現也只能用“遲鈍”二字來形容,相對應的,接受了模擬訊號指令的機甲也是肉眼可見的“僵硬”。
生物質訊號的作用無可替代,鐵馭必須以直接接觸的方式操控機甲。
而在無人駕駛技術上,歐米伽所遇到的困難倒不像遠端遙控那麼絕望,經過了數次迭代才誕生的仿生互動智慧就是這個專案的產物。
與遠端遙控技術不同,無人駕駛技術更像是以人工智慧模擬出鐵馭的意識以達到操控機甲的目的,但這項技術的前提是機甲必須有鐵馭操控過才可以。
本質上,無人駕駛技術是將鐵馭的腦部神經活動記錄標註,並觀察機甲針對神經訊號做出的對應動作,從而形成一套無法解構的預案。
看起來很智慧,其實是個笨辦法。
不過歐米伽也不至於讓人工智慧就這麼死記硬背下去,隨著鐵馭操控機甲的次數增多,人工智慧所收集到的資料也就越多,其中一定會有很多記錄中的神經訊號出現重複。
而這時,人工智慧就會自動將這些記錄分類規整,並將機甲所做的動作進行對比,大幅度最佳化和精簡記錄中的程式碼,從而達到讓機甲精準識別指令的地步。
這就好比有大腦對身體發出了扭動脖子的命令,但人體卻順便張開雙臂,彎曲腰部,閉上眼睛,在扭脖子的同時打了個哈欠伸了個懶腰——除了扭脖子外,其他動作都是沒必要的。
但大腦不可能每次讓身體扭脖子都會做這一系列舉動,有時會多一個,有時會少一個,所以人工智慧就會在多個重複記錄中對比,精簡,排除無關選項,最終精準找到那個能只讓脖子扭動的指令。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無人駕駛技術是成功的,雖然它沒能讓鐵馭走出機甲,但當鐵馭因受傷或其他原因沒法發揮全力時,人工智慧就會替代鐵馭操控機甲做出部分應對。
最大的問題在於仿生互動系統需要用時間和經驗去餵養,鐵馭駕駛機甲的時間越久,經歷的戰鬥越多,無人駕駛系統就越成熟。
而且更讓人頭疼的一點是,仿生互動系統的深度學習幾乎是定製型的,每臺機甲和鐵馭都有獨特的戰鬥思路和戰鬥風格,這方面積累的資料只能用來最佳化和更新演算法,並不能給其他機甲照搬照用。
當一個東西不具備普適性,就算它再完美,也沒法給這個行業或時代帶來質變。
三木博士記得自己的導師袁真曾經評價過這兩個技術路線,在她看來,兩條路線遇到的問題在很多維度都有交疊,或許相互融合之後就會找到新的出路。
只是這兩條技術路線的發展都跟袁真本人沒什麼關係,是其他人在負責,而袁真則有更重要的專案要去完成。
“真的被導師找到了嗎……”三木博士在心中默默感嘆,儘管她還不知道白影是如何做到遠端與機甲神經同步的,但s-03確確實實出自袁真之手,這就說明遠端同步在底層邏輯上是人可以設計和控制的東西!
哪怕白影只是個例,也絕對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你能遠端控制機甲的最遠距離是多少?”戰爭工廠的負責人問了個非常實際的問題。
“我沒法給你準確的答案,這種同步在我腦海裡只有一種很抽象的距離感,畢竟這臺機甲不是我設計出來的,我沒有文件和說明書可以參考。”
“那就估測一下。”戰爭工廠的負責人立馬做出了讓步。
“半徑五千米的立體空間?”白影微微眯眼,感受著來自腦海深處的奇異感知——只不過這表情和語氣是她裝出來的。
她的最遠操控半徑實際上是五千五百二十米,操控的延遲和感知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出現衰減,波動區間在百分百到百分之八十,超過距離後將“失去控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