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部分,易經雜說,炒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命的。譬如現在的人罵別人,往往會說“簡直不是東西”或“討厭的東西”、“你是什麼東西”等,也許一千年以後的人,可以大寫一篇一九七五年關於“東西”的考證文章,而拿到博士學位。現在的人就很懂,知道“你是什麼東西”這句話是罵人的,那麼古人說的“物也”,也就是我們今日說的“東西”,所以不能說孔子是唯物主義者。這裡孔子是說,乾可以代表陽性的東西,坤可以代表陰性的東西,這是很明白的,這種話好像是很枯燥,可是有人曾寫了好幾本“大”書,用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可惜錯了,所以我們要多瞭解一下,便於糾正下一代的不正確思想,免得把古代的孔子、老子搞得那麼慘。
陰陽與剛柔
接下來:
“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意思說人把乾坤的道理弄清楚了,就可以通天通地,而上面這一個表,就是說明“乾坤其易之門邪”的道理,先要把乾坤兩卦的變化研究清楚。
這圖表自內向外為序的第二圈,畫的是卦象,第三圈是地支,代表月份。如今天是中國曆的十月,為亥月,天氣已冷,但有幾天暖和,是“小陽春”。十一月是子月,十二月是丑月……,依次配合,再外面第四圈,應鐘、黃鐘、大呂,是中國音樂的名詞,這十二個音樂上的名詞,通稱為律呂,也是氣候的變化。最近看到一份報上,有一位研究音樂的教授大罵律呂的文章,其實是他不懂什麼是律呂。另外一位大學者,說外國音樂只有七個音階,而我們中國有十二個律呂,這又錯了。還有一位申請某項經費的老教授的論文中,也說到律呂的問題,但似是而非,所以要研究中國文化,這些都要了解的。再第五圈是二十四個節氣,將來研究《易經》象數方面,亦即科學方面,這個十二闢卦的法則,一定要記住。一年當中,分十二個月,這十二個月,一半是陰,一半是陽。以一天計算,同樣一半是陰,一半是陽。以每天的子、醜、寅、卯、辰、巳六個時辰,亦即深夜的十一時零分零秒至次日上午的十時五十九分六十秒是陽,而午、未、申、酉、戌、亥六個時辰,亦即上午的十一時零分零秒至夜間的十時五十九分六十秒為陰,這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科學。現代西方人研究中國針灸,也就以現代的科學來求證,證明它的道理,不能說它不科學。
我們中國的這個歷是夏禹的歷法,又叫夏曆,又叫陰曆,因以太陰——月亮為標準,每月十五,月亮從東方出來,一定是圓的,用這個標準,可以知道各地潮水的起伏升降,推測出農作的時間等等。我們中國人過年,還是喜歡過陰曆年,而正月是寅月,十二地支,以“子”開始,而夏曆的子月是十一月,十一月的節氣有冬至、大雪。一個月有兩個節氣,其中一個是節,一個是氣;大雪是節,冬至是氣,這個時候是復卦。所謂復卦,我國古人即知道,地球的外面,是太陽,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圍繞,月亮本身不會發光,是借太陽的光反射而亮的,而且知道月亮半圓時,另一半是在黑影中,並不等到近世用儀器或太空人爬上去才知道的,而且知道各星球都有放射能量的功能,而地球一方面在吸收其他星球放射的功能,同時它本身也在放射其能,和其他星球的功能相互影響;這些理論在古書上都有記載,可知我國古人對宇宙的科學,非常瞭解。地球吸收太陽和宇宙的功能原是這樣的:夏至一陰生以後,開始漸漸吸收宇宙的功能,一直到冬至吸到地心,在古代是說陽氣下降到地心,到了冬至才開始漸漸外放。古人並說陽氣從地球放射到高空的時候,可到達九萬六千多丈,這不能說我們的古人不科學。幾千年前,他們就知道地球的放射功能,到太空的其他星球,有一個界限,也就是現代所稱的遊離電子層那個界限。地球到了冬天把陽能——現在可稱作太陽的放射能吸到地心去。我們從井水的情形就可以知道,夏天的井水是涼的,冬天的井水是溫的,就是因為地下有陽氣。所以我們中國人吃東西,也是依照宇宙的法則來的,冬天可以吃冰淇淋,吃大涼的東西也沒有關係,因為胃的陽能內斂,夏天外面熱得很,而陽能向外放射,裡面是空的、是寒的,所以不吃冷的,因此中國人以前空腹不吃水果,飯後也不吃水果,一冷一熱,慢慢易出毛病,現在卻學西方了,飯後吃水果,反認為科學。
到了十一月,陽氣重新生起來。中國人冬至進補,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這時消化力特別強,補品吃進去,營養容易吸收,同地球的道理一樣,所以冬至一陽生,是十一月開始,卦象是復卦“囗”,上面都是陰爻,代表寒冷,一陽生,從地底的功能發生來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