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部分,足跡,淘氣,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快餐業的探索歷程(1)
在中國這樣一個有幾千年飲食文化並向來以此為傲的國家裡,有一件事著實讓人費解——快餐市場從一開始就被肯德基和麥當勞等洋品牌佔領著。
在過去20多年的快餐行業史中也曾出現過許多本土快餐品牌。它們活躍過,有的甚至在短時間內和外資品牌抗衡過,但是絕大多數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如今,隨著本土品牌的覺醒和壯大,快餐行業裡新一輪的競爭正在打響。
1987年11月12日對於中國的快餐行業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那一天,美國知名快餐品牌肯德基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在此之前,肯德基曾經嘗試過進入香港市場,但是由於種種原因1975年全線撤退。
肯德基的進入開啟了中國快餐行業的歷史。如今,許多老北京人還清晰地記得中國第一家肯德基開業時的壯觀場面。那是一個三層樓的門店,坐落於天安門廣場南面的前門旁邊,大約有1100平方米的面積。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全球最大的肯德基門店。
那一整天,人們排著長隊等候在肯德基的門口,有的是為了買漢堡或者炸雞翅,有的就為了看看這個所謂的快餐店長什麼樣兒。長長的隊伍一直延伸到天安門廣場上。開業當天的銷售業績相當地好,共賣出2200份炸雞翅,收入達萬元。
中國消費者的熱情完全出乎肯德基的意料,但卻也在情理之中。
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各種新鮮事物不斷地湧入中國。9年後肯德基進入這個市場時,中國人民對一些西方事物已經略有了解,但依然充滿極大的好奇。
當時,北京市民的月收入大約是120到130元,大多數人都難以負擔肯德基的高消費。但人們還是紛湧而至,因為那裡有太多他們從沒見過的東西——美味的炸雞翅,可愛的山姆上校頭像,紅藍白相間的室內裝修,微笑的服務員,還有以前從未體驗過的快餐式服務。
在北京的成功試水讓這個美國快餐連鎖店信心百倍,它開始在大陸市場擴張。到1992年年底,也就是肯德基進入大陸5年以後,其門店數量已經達到了9家。
肯德基的成功探路也激勵了同行麥當勞進入大陸市場的決心。3年後,也就是1990年10月,麥當勞這個全球最大的快餐品牌正式進入大陸。為了避開競爭,麥當勞選擇了在中國南方城市深圳開設其第一家門店。該門店坐落於當時深圳的繁華區域解放路,約有500個座位。
麥當勞以其特有的小丑形象、黃色的M標誌、及“大漢堡”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廣受當地人的歡迎。
同年,必勝客也在北京的東直門開設了第一家店。同樣是快餐品牌,必勝客帶來了與肯德基和麥當勞不同的理念——“休閒快餐”。服務人員在店門口對消費者笑臉相迎,將他們帶到喜歡的座位,四周輕鬆的音樂讓每一個人都感到用餐是一種極大的享受。
在此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走進中國餐廳,服務員們都是一副“你愛來不來”的態度,因此中國消費者對於洋快餐提供的“優待”很是受用。但是由於收入很低,80年代的中國老百姓是無法經常到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快餐店消費的。他們將之視為一件奢侈的事情,有極少的有錢人曾經在快餐店裡舉辦過婚禮,並以此為榮。當時最常光顧洋快餐店的還是住在中國的外國人。
90年代的快餐業:一個新興的行業
20世紀90年代,快餐業在中國逐漸興起。1994年,中國政府將這個行業納入國家的“八五計劃”(1991—1995)。1996年,政府又頒佈了快餐行業發展綱要,第一次正式地定義快餐為“既好吃又營養的、可以在短時間內提供的食品”。
1996年的綱要為快餐行業設定了一個目標:從1996年到2000年的5年間,快餐行業的年增長率計劃為5%,預期到2000年年底中國快餐業的收入將佔整個餐飲行業的25%。
在這樣的政策引導下,一大批本土快餐品牌在90年代迅速出現。其中一些為自己設定了很高的目標,直指洋快餐品牌,但是大多都以失敗告終。中國本土快餐的第一品牌“榮華雞”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1991年,也就是肯德基在上海的第一家門店開業兩年後,上海新亞集團成立了榮華雞快餐店。在開業前,榮華的總裁姜偉曾經多次以客人的身份造訪肯德基。他仔細地觀摩工作人員做炸雞翅,然後自己研發出了榮華雞的配料,並設計了套餐,包括炸雞、炒米飯、羅宋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