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孫繞鳳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3章 諸葛連弩是什麼,三國:從刷好感開始興漢,龍孫繞鳳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諸葛連弩的樣品被呈到劉禪面前的時候,劉禪還以為自己的耳朵出了問題,又或者是眼睛出了問題。

事實上他後世之時因為興趣,曾經查過諸葛連弩到底長什麼樣子,也見過網上很多的復刻品。

其中不乏一些權威媒體和組織爭相報道,而他們展示出的諸葛連弩,基本無一例外的都是輕巧的手弩,上面自帶一個能放十支箭的箭匣。

靠後的位置有一個槓桿把手,每次下拉抬起就會射出一支弩箭,然後新的箭矢便會落下來續上。

而且這種結構的弩,在考古過程中也不斷被髮掘出來。

所以他一直以為諸葛連弩就是這樣的東西。

然而劉禪卻有所不知,那種槓桿式連發弩並非諸葛亮首創,而是早在戰國時期便已經有了雛形。

諸葛亮並非不知道,而是那種弩射程短、威力小。

製作過程複雜,結果卻只能殺傷無甲目標,連穿透皮甲都困難。

弩原本就是為了它的破甲效能,這麼一來本末倒置,所以在軍中並不普及。

因此諸葛亮在南中想改進弩箭的火力覆蓋時,一時間沒往那方面想。

直到經劉禪提醒,他才猛然想起曾經有過的那種連發弩,於是開始試圖改進擊發方式,力爭提高其威力。

不過……卻並不是眼前這件東西。

所以當劉禪親眼看到面前的“諸葛元戎弩”之後,立刻就呆住了。

“你們是說……這玩意就是‘改良連弩’?”劉禪回過頭,拇指一指身後放在裝有木輪的車架上推過來的大傢伙問道。

領頭計程車兵也是一頭霧水,躬身道:“稟太子,這確是經諸葛軍師改良後的連弩,軍師特命我等送來與太子一觀。”

在那車架之上,放置著一張結構同樣精巧複雜,然而卻比劉禪想象中大太多的弩。

其上共有十個箭槽,其中弩箭光鐵矢部分便足有八寸,密集排列的弩矢後面是已經利用絞盤張開的粗大弩弦。

“諸葛軍師言此弩經改良之後,一次張弦可發十矢,矢出四百餘步而力不竭,破甲斃敵不在話下。弩箭尾有繩索相連,以作卷收之用。”

劉禪:“……”

本以為諸葛叔會拿來個“機關槍”,結果拉來的是“散射魚叉炮”……

這種尾巴上栓繩子的弩炮,可不就像海上捕鯨船裝的大型魚叉炮嗎?而且還是散射版。

其實此時的所謂“連弩”,連字不是連發的意思,“連者,連屬也”,指的正是尾巴上連繩子的結構。

經諸葛亮改良之後,此弩威力、射程、攻擊面積,甚至攜帶運輸等方面都有了大大提高,堪稱其中的佼佼者,故命名“元戎”。

眼前這個大傢伙便是歷史上的諸葛連弩——元戎弩,事實上是對床弩改良之後的結果。

而不是連發的單兵步弩。

另外受到“雷公砲”的結構啟發,這個版本的元戎弩相較歷史版本更加節省人力,只需普通士兵3-4人即可操作。

“為了便於攜帶翻山,軍師設計了可簡單拆裝的結構,可令士卒拆開分裝攜帶,使用前再組裝即可。特命我等交於太子試用,察其不足。”

劉禪又問道:“那此前諸葛叔說的能夠連發的單兵步弩……?”

“軍師仍在研製之中,尚未完成。”

“知道了,你們去吧。”

“是!”士兵們抱拳離去。

本以為能很快見到成果的連發弩反而遇到了技術難題,倒是這種散射式的大威力床弩成了“諸葛元戎弩”。

並不清楚來龍去脈的劉禪,還以為是自己的到來對歷史產生了什麼影響,改變了結果。

總之,按照諸葛叔現在的忙碌程度,如果連發弩真是遇到了技術難題,估計老劉登基之前是沒戲了。

不過既然這大傢伙能夠像雷公砲一般拆分攜帶,用於野戰便成為了可能,功能不同,但同樣是軍中利器。

數日後。

命人紮了不少草人的劉禪興奮道:“走吧,咱先把這傢伙拉出去遛遛,瞧瞧它到底威力如何。”

劉禪令赤星軍中暫無新裝備練習任務的預備隊員,帶上這架和他想象中大不相同的諸葛連弩直奔郊外。

“就這吧。”

劉禪找了一處地勢平坦空曠,前方無人的地點準備進行試射。

而此時還有一行十幾人,正在劉禪常去的後山之上,兩人坐在山坡處飲酒,其他都是全副武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超神大軍閥

暮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