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電影製作模式
給您添蘑菇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0章 電影製作模式,拍流浪地球我造太空電梯很合理吧,給您添蘑菇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體系的國內電影人,面對比港島大得多的電影市場時,也開始進軍大製作,大投資的電影領域。
然而所有人想的並不是加大電影從業人員的基礎培訓,進行批次化‘生產’影視製作人員,進行行業標準化,工業化製作,發展對電影製作有明顯加成的計算機特效技術。
而是把大製作,大投資用在了更多的參演人員,更大的佈景道具投資,更龐大的明星規模上。
動輒數千上萬名群眾演員,數以百噸計的‘刀槍斧棒,鎧甲,弓箭’道具總重量。
甚至說一部電影中消耗了400萬朵菊花布景,花費125萬龍幣打造一副‘黃金甲’,這就是當時國內影視圈所吹捧的大製作,大投資電影。
投資花費的錢是真的多,但真正用來參與電影拍攝的劇組成員呢?
還是‘短小精悍’的模式,除了大批次的群演,只有區區數十人罷了。
用大的佈景投資,數量眾多的群演,以及造價高昂的電影道具作為噱頭,這種模式一開始效果挺好。
但次數一多,觀眾們很快就不買賬了。
與此同時,將電影朝著‘規模化,特效化,工業化’製作的好萊塢,開始向全球電影市場掀起了獠牙。
本質上還是港島電影‘小作坊式’劇組模式的國內影視行業,很快在大量製作成熟的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沖刷下,大敗虧輸。
最後不得不靠著‘國產保護月’的模式強行續命。
而這之後,《流浪地球》作為國內‘工業化科幻片‘的嘗試,橫空出世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