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0部分,興唐,恐龍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這個膽量?鬱悶地說道:“可你不能張揚。”
“我不是二哥,只會幫助我大哥的。”
薛訥看了一眼這把繡花小劍,心想這樣也好,我是這個公主逼的,沒有辦法說出來的,省得太子責備。一五一十地將經過說了一遍。光說經過聽不明白,還得要解釋,與李令月解釋這些道理,不是長大的太平公主,現在的李令月才多大點,可想而知,是何其的艱難。
聽完了,李令月笑咪咪地說道:“原來如此,這麼說來,幾個月後吐谷渾人一起過來投降,青海就完了。”
“小公主,不是那麼容易的,一旦大規模百姓向河湟遷移,論贊婆必然不會同意,想辦法阻攔。還有一些部族有子弟在軍中繼續服役,家人會猶豫不決。不過一旦阻攔,吐谷渾百姓怨氣更重。到時候就有許多機會。論欽陵回去安定政局,相信要不了多長時間,也許明年就會回到青海。所以利用這個機會,先將整個九曲奪下來,還是要戰的。只不會勝利的機率更大,所付的犧牲也更少。”
李威有意將薛訥等二十幾名錶現突出的中青年將領,冒充侍衛,調到自己身後,就是讓他們觀摩,然後學會思考,加快成長的。
離了一百步,現在計量單位很不標準。比如尺,後世發掘出來的,從二十九公分到三十一公分之間,最少有三四十種,各個具體的長度皆不一樣。步更是不標準,大步一米四幾,若縮一縮,也能縮成一米。實際這天說一百步,其實至多一百米。不敢再上了,再上,就會有曹劌類似的事件發生。這個距離是安全線以內,若是對方有不軌,無論李威或者論欽陵,對方侍衛全身盔甲衝刺而來,最少得要二十秒,能迅速後退。可是雙方的對話時聲音很大,周圍又沒有嘈聲,還是能聽得很清楚的。
說到這裡,想了想,又將另一件事捅了出來,省得這個姑奶奶知道後又要來找自己麻煩,說道:“不過這段時間正好緩一緩,還有一件事要做,張掖三道,準備用火藥炸去。”
“為什麼?”看著她一臉天真無邪的臉孔,還有手中不停搖晃的小劍,薛訥心中惡寒,只好忍氣吞聲答道:“河西走廊既狹隘,又長,北有突厥,南有青海,青海也不是一年兩年好平定的。能在河湟進駐大軍,可不能在整個河西走廊進駐大軍,那樣會有巨大的損耗,朝廷也吃不消。這三道翻過祁連山,皆有大片的沼澤,我們唐軍地形不熟悉,得之無益,只好讓吐蕃人得利。一旦象其他地方一樣築城,後方沒有大軍側應,兵留得少了,城反而有可能隨時失守,成了吐蕃人進退可據的天險。因此不如將道路毀去,吐蕃人想搬開碎石,至少得幾十天時間,只要留下一個哨所看防,通知一聲即可。殿下這樣做是對的。”
“原來如此啊,不是得到了九曲,青海垂手可得嗎,為什麼又說很長時間不能平定?”
“青海是吐蕃北上,或者西上的重要跳板,所以吐蕃人對吐谷渾人想方設法拉攏。他們不會看我們唐朝輕易奪下青海的。實際上殿下也沒有想過立即佔領整個青海,而是想併吞党項。併吞党項,必須佔有整個九曲。”
“原來大哥與那個蕃子說的全是假話。”
“不是假話,大半是真的,順序顛倒了。不過也沒有殿下說的那麼簡單,去年殿下生死不明,今年奇蹟般地逃了出來,舉國上下皆感到歡慶。實際上這一戰,我們唐朝損失同樣慘重。一年如此還好,若兩年三年如此,吐蕃吃不消這種損耗,我們唐朝同樣吃不消。不僅是作戰所需的武器、盔甲,戰後還有賞賜、撫卹。因此,先替朝廷拓一片土地出來,立下戰功再說,又可以繼續觀望。不過吐蕃人卻擔心我們唐朝真的這樣做,不出現重大失誤,吐蕃也會真的走向滅國。特別是噶爾家族,不用等到亡國,只要青海白蘭東女羌全部丟失,吐蕃人自己就會將他們交出來抵罪求饒了。因此,攏下青海,必須血戰。殿下只能一步步地緩走。”
“我知道了,能不打最好,那怕多花一些錢。”
“是這個原因。”沒有盡實回答,花錢也不行,最終還是靠作戰解決,李令月說如何,就如何了,不去辨解。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薛訥沒有看出來,圈下了党項人,可以用党項士兵作戰,即使補償,也是“一次性付清”,朝廷壓力不會太大。當然,還需要中原將士前來磨練成長,不然全部用胡兵胡將,最後也會出大事。實戰本來就是一個很好的鍛鍊機會,但有大量胡兵胡將夾在裡面,朝廷的壓力會減少。
胡人蕃人羌人越少越好,才好融合。
也不能說。
“原來我大哥是孫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