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9部分,興唐,恐龍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個漢人的名字,是不是臨時取的,李威就不知道了。

曹國準確分為東曹、中曹與西曹,環繞在康國周圍,甚至其國王有時候來自康國的王子。不過他們與康國的關係只是結盟關係,自己獨立成國的。其中西曹國最大,唐朝也將西曹國視為曹國的正統。是對是錯,沒有人管了。若不是李威前來西域,誰去管河中這些小國家錯綜複雜的關係。東安國又叫喝汗國,是一個小國家。安國是受大食入侵最大的苦主,然而離小安國還有四百里路,使者沒有來得及到來。還有其他的一些國家,也是因為路程或者其他原因,沒有來得及趕來。

石國離碎葉城很近,產良馬,善戰,與唐朝關係也一直很和睦。史上直到高仙芝在河中地區行為暴虐後,才投奔了大食。這是唐朝的一個堅定盟友,王方翼平定阿史那車薄時,還曾出過一些戰士前來相助。沒有起重大作用,但能略表心意。唐朝為了掣肘西突厥,特地在石國設大宛都督府,石國其實與史上大宛半點關係,其國王也是一個突厥人。這僅是表示對石國的尊重,將它撥到康國平起平坐的地位。因此,在阿史那賀魯兵敗逃到石國蘇咄城後,城主伊涅達干將賀魯拘送。

史國又叫羯霜那國,緊鄰著康國的南邊,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而且有一個重要的關卡,鐵門。***厥人夢寐以求重新恢復榮光的歌曲裡唱的打到了鐵門,就是此地。米國在康國西南不到百里的地方,在永徽年間就被大食攻破。顯慶三年,以其地為以其地為南謐州,授其君昭武開拙為刺史。這個小國王還活在人世,被大食人害慘了,所以對唐朝抱著無限的希望,是一個進貢很勤快的國家。另外還有東米國與小史國,這是兩個更小的國家,也夾在這第二波謹見的使者中到來,因為國力的原因,李威表示了尊重,但在他戰略中沒有多大意義。

何國在康國西北,這是李威特地召見的。

這個國家在唐朝沒有設立羈縻政權,就以唐朝附屬國自居了。每次唐朝使者至,散花迎接,以麝香敷面,扶之東方拜之。也是一個產糧大國,永徽時曾派使者進言,聞唐朝出師西討,願輸糧于軍。主要原因是想借唐朝之手,掣肘突厥人。可是唐朝羈縻河中後,並沒有派駐軍隊,而且以突厥人為主。這二十幾年,失望之下,沒有再進貢了。

李威親自派人邀請,除了看重它的糧食外,還有一個原因。宗教!

河中地區以信仰祆教為主,極少數人信仰佛教。大食的影響,有少數人逐步改信伊斯蘭教。例如康國,已經有婦女蒙黑麵紗出門,這正是伊斯蘭教的風俗。對宗教李威不反感的,無論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或者祆教、天主教,總體目的是教導百姓向善的。只有一個前提,別影響國家正常的發展,比如廣修寺廟,李威肯定不贊同。修寺廟不要緊,但那幾十萬免稅的大和尚們,對國家有沒有妨礙?還有,別向西方一樣,干涉政權。最後,別沒事往宮中跑,甚至進貢小丸子毒害宗宗與皇帝本身。

可是伊斯蘭教的普及,為大食進攻河中打下了最好的基石。這個何國不知道是不是對唐朝失望了,居然將國教主動從祆教改成了伊斯蘭教。所以何國成了李威重要的拉攏物件。宗教才改不久,對百姓影響力也不大,還來得及改過來。

不但是這些,各國的風俗、人種、出產、百姓與士兵數量,對待唐朝的態度,之間的矛盾恩怨,地形、礦產、氣候等等,全部要了解。因此這次前來河中地區,是一件很繁瑣的事情。但這樣細細考慮,卻為以後有可能打下厚厚的基石。

這些使者到來後,李威僅是寒喧了幾句,沒有多說。只對所有使者說了一句話,有什麼事,等打完了再談。

他們拜見,用意很明確,想利用唐朝,來抵抗大食人對他們的威脅。可心中忽信忽疑,等打完了,看到唐朝軍隊的戰鬥力了,這樣談,才有談話的權威。

這些使者膽戰心驚的來到他面前,不是怕李威,馬上咽面就打過了,怕唐朝軍隊戰敗,能殃及他們。

李威說道:“大食騎兵是不是很強大?”

“是啊。”幾乎異口同聲地說道,其中還有一大半使者居然能說一口流利的唐朝話。

“那麼我朝能不能經常性地派幾萬軍隊保護你們?”

這一問,全部蔫了。

唐朝只是羈縻,沒有事,你只要進貢就行,進貢也不是勒索,唐朝還會有豐厚的賜賞。平時也不徵稅,也不納糧。憑什麼經常派幾萬軍隊保護自己?當真幾萬軍隊作戰沒有撫卹?沒有供給,沒有損耗,沒有犧牲?

唐朝皇帝問這句話是什麼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