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3部分,興唐,恐龍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威與裴行儉劉仁軌經過了好幾天的斟酌,幾乎連所有可能性與細節都考慮到了。黑齒常之與李謹行再無異議。
“我想他出兵的,但他出兵的可能性不大。不過離開青海時,我會給他一個小小的理由。”
商議完了,撥營前往鄯州。
一路又看了看,情況很好。才治理,而且是軍方統轄,很少有吞併田地的事情發生。幾乎每一戶人家都分到了一頃土地,朝廷暫時又沒有稅務,因此百姓的生活很是富足。
不但漢人的百姓與將士的家屬,連党項也因為生活安定,這幾年的情況逐步的轉好。每年到了元旦,懲於次李威舉行的集會,這一慣例延續下來,一到元旦時,所有漢人與黨項人載歌載舞,歡慶節日。相互的聯親,又加速了融合速度。所行看到的情況,讓李威很滿意的。
扭頭對各族長老說道:“再過幾年,你們各部的子弟學問有了長進,那時候我會在科舉時,撥出一到兩個名額,擇優錄取你們的子弟。”
“謝過陛下。”幾乎所有人伏了下來。
唐朝科舉嚴格到了極點,每一次只錄取幾十名進士,甚至有時候只錄取幾名。一到兩名的名額看似很少,對於一個党項人來說,卻是夠多了。這也是党項人進入唐朝主流社會的機會。
黑齒常之與李謹行皆沒有作聲。這是對党項人的優惠政策,可經過種種的變革,也許幾十年後,這些党項必然向關中河南那些鮮卑人一樣,成為漢化的鮮卑人,最終與漢人成為一個民族。
兩人皆是異族人,但不反感。分開了,看似保持民族的獨立性,可終是排除在漢人之外,是低人一等的民族。只有真正融合,唐朝的漢人才不會歧視。這是他們的想法,漢化很重,不排斥,其他的部族酋首卻未必是這樣的想法了。
大量的移民,與生活的安定,這一路前來,看到的景象也是欣欣向榮,生機勃勃。這也付出代價的,許多百姓因為土水不服,來到青海病倒,甚至導致幾百名老弱病殘的百姓支援不下去,最後病死。
到處走了走,看了看。
軍隊黑齒常之與李謹行也早就選好了,皆是青海軍中最勇敢計程車兵,包括四千多名党項子弟。
李威逗留了幾天後就離開了青海,但走的路不同。
率領著大軍,出了澆河城,直奔洪濟城,過了黃河,踏了大非川。而不是經拔鬥谷,從河西走廊去西域的。這一行,立即賦予了極其濃厚的象徵意義。
未完待續字由破曉更新組“逆”孝孝提供。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七十三章 刺激
這種傲慢,這種輕視,論贊婆坐不住了。
還沒有到荒廢的大非川城,墜贊婆派來了使者,責問兩國既然和平,為什麼李威還要從大非川借道,引起了一些不好的誤會。
“借道,大川川是你們吐薔人的道嗎?”李威脊脊地譏諷道。
“陛下,你是唐朝的皇帝,話不能亂說的,有可能會引起更多的誤會。”
“你叫什麼名宇?”
“我叫芒甘。”
“那我問你,什麼叫識會?別要弄錯了,這是我們大唐給你們吐薔人喘息的機會。是賞賜與垂憐,包括青海為了給你們吐薔人們一條生路,沒有立即奪回來,但這片土地永遠是大唐的領土。至於誤會,我倒很想看看你們吐薔人誤會會發生什麼事?”
然後手一指遠處逃散的百姓,說道:“這就是所謂的識會嗎?”
隨著東西突願連年暴亂,唐朝放緩了對吐薔的高壓政策,開始有百姓從各個山溝裡走出來,價價地將牛羊牽到大非川、赤海等處放牧。大自然的恢復能力是驚人的,這時候環境還沒有後世的惡化,久沒有人放牧,各個川澤上牧草長勢旺盛,對苟且價生的吐谷渾百姓有著無比的誘惑力。
和議成功後,墜贊婆更是校意,學習唐朝人的屯田,在大非川與良非川等地區開墾屯田。種莊稼比放牧收成更高,手中有了糧食,就能養活更多的百姓,甚至可以調動更多的軍隊前來駐紮。出了黃河,看到的情況依然象原先一樣,風一吹,除了青草還是青草,越往深處,就能看到更多的牧人與耕地。還有不少人的,地形複雜,無法全部清剿。
黑齒常之曾派人打聽了一下,從且末等地,一直到大非川、烏海、拍海,大約還有近二十萬吐谷渾百姓。前些年封鎖得緊,生活過得很苦。是唐朝的高壓政策,否則只要派人宣揚一下,再開一個鬼門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